辛卯,皇子开封尹承训卒。承训孝友忠厚,达于从政,人皆惜之。
癸巳,帝至大梁。
威武节度使李孺赟与吴越戍将鲍修让不协,谋袭杀修让,复以福州降唐。修让觉之,引兵攻府第,是日,杀孺赟,夷其族。
乙未,追立皇子承训为魏王。
侯益请降于蜀,使吴崇恽持兵籍、粮帐西还,与赵匡赞同上表请出兵平定关中。
己酉,鲍修让传李孺赟首至钱塘,吴越王弘倧以丞相山阴吴程知威武节度事。
吴越王弘倧,性刚严,愤忠献王弘佐时容养诸将,政非己出,及袭位,诛杭、越侮法吏三人。
内牙统军使胡进思恃迎立功,干预政事;弘倧恶之,欲授以一州,进思不可。进思有所谋议,弘倧数面折之。进思还家,设忠献王位,被发恸哭。民有杀牛者,吏按之,引人所市肉近千斤。弘倧问进思:“牛大者肉几何?”对曰:“不过三百斤。”弘倧曰:“然则吏妄也。”命按其罪。进思拜贺其明。弘亻宗曰:“公何能知其详?”进思踧躇对曰:“臣昔未从军,亦尝从事于此。”进思以弘倧为知其素业,故辱之,益恨怒。进思建议遣李孺赟归福州,及孺赟叛,弘倧责之,进思愈不自安。弘倧与内牙指挥使何承训谋逐进思,又谋于内都监使水丘昭券,昭券以为进思党盛难制,不如容之,弘倧犹豫未决。承训恐事泄,反以谋告进思。

《资治通鉴 · 后汉纪二》译文与赏析

在《资治通鉴·后汉纪二》中,我们看到了后汉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其中包括皇子李孺赟和吴越戍将鲍修让之间的权力斗争。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历史人物的性格与决策的微妙关系。

辛卯日,即公元945年,皇子开封尹承训因孝顺、友爱和忠诚的美德被立为魏王。他的孝行和忠诚得到了后汉隐帝的认可,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对君主的道德要求及其政治价值。同时,皇帝对皇子的任命也是维护皇权的重要一环,通过立王来确保皇位的正统性。

随后,威武节度使李孺赟与吴越戍将鲍修让之间的不和及后来的谋反行为,是本段记载的另一焦点。李孺赟的背叛直接导致了他和他的部下的覆灭。这一事件突显了忠诚与背叛的对比,以及个人野心如何能够导致国家的动乱。

事件的转折在于李孺赟的谋反失败,其首级被传送到钱塘。这一细节展示了历史的残酷性和无情。同时,这也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于叛乱者的严厉态度和处理方式。

后汉隐帝在得知李孺赟被诛之后,追立皇子承训为魏王,以维持皇室血脉的延续和政权的稳定。这一举措不仅是对过去的一个终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和寄托。

通过这段历史记录,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古代的帝王还是普通民众,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而每一个选择和决策,都深深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以及后人的生活。因此,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理解现在和未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