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宁江节度使王殷将兵屯澶州以备契丹。殷,瀛州人也。
朝廷议发兵,以安远节度使王令温为都部署,以救潭州,会内难作,不果。
帝自即位以来,枢密使、右仆射、同平章事杨邠总机政,枢密使兼侍中郭威主征伐,归德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中书令史弘肇典宿卫,三司使、同平章事王章掌财赋。邠颇公忠,退朝,门无私谒,虽不却四方馈遗,有馀辄献之。弘肇督察京城,道不拾遗。是时承契丹荡覆之馀,公私困竭,章捃摭遗利,吝于出纳,以实府库。属三叛连衡,宿兵累年而供馈不乏。及事平,赐予之外,尚有馀积,以是国家粗安。章聚敛刻急。旧制,田税每斛更输二升,谓之“雀鼠耗”,章始令更输二斗,谓之“省耗”;旧钱出入皆以八十为陌,章台令入者八十,出者七十七,谓之“省陌”;有犯盐、麹、酒麹之禁,锱铢涓滴,罪皆死;由是百姓愁怨。章尤不喜文臣,尝曰:“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帝左右嬖幸浸用事,太后亲戚亦干预朝政,邠等屡裁抑之。太后有故人子求补军职,弘肇怒而斩之。武德使李业,太后之弟也,高祖使掌内帑,帝即位,尤蒙宠任。会宣徽使阙,业意欲之,帝及太后亦讽执政;邠、弘肇以为内使迁补有次,不可以外戚超居,乃止。内客省使阎晋卿次当为宣徽使,久而不补。枢密承旨聂文进、飞龙使后匡赞、翰林茶酒使郭允明皆有宠于帝,久不迁官,共怨执政。文进,并州人也。刘铢罢青州归,久奉朝请,未除官,常戟手于执政。帝初除三年丧,听乐,赐伶人锦袍、玉带。伶人诣弘肇谢,弘肇怒曰:“士卒守边苦战,犹未有以赐之,汝曹何功而得此!”皆夺以还官。帝欲立所幸耿夫人为后,邠以为太速。夫人卒,帝欲以后礼葬之,邠复以为不可。帝年益壮,厌为大臣所制。邠、弘肇尝议事于帝前,帝曰:“审图之,勿令人有言!”邠曰:“陛下但禁声,有臣等在。”帝积不能平,左右因乘间谮之于帝云:“邠等专恣,终当为乱。”帝信之。尝夜闻作坊锻声,疑有急兵,达旦不寐。司空、同平章事苏逢吉既与弘肇有隙,知李业等怨弘肇,屡以言激之。帝遂与业、文进、匡赞、允明谋诛邠等,议既定,入白太后。太后曰:“兹事何可轻发!更宜与宰相议之。”业时在旁,曰:“先帝尝言,朝廷大事不可谋及书生,懦怯误人。”太后复以为言,帝忿曰:“国家之事,非闺门所知!”拂衣而出。乙亥,业等以其谋告阎晋卿,晋卿恐事不成,诣弘肇第欲告之,弘肇以他故辞不见。

资治通鉴·后汉纪四

隐帝乾三年国家大事记

  1. 诏书与军事部署
  • 诏令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屯兵澶州以备契丹。
  • 朝廷计划发兵,但因内难发生未能实现。
  1. 杨邠与郭威政治角色
  • 杨邠总机政,郭威主征伐,归德节度使兼中书令史弘肇负责宿卫。
  1. 财赋管理与官员监督
  • 王章掌财赋,对三司使进行严格监督。
  1. 社会问题与民众心态
  • 文臣不喜文职,百姓有怨言,尤其不满于阎晋卿的贪婪行为。
  1. 朝政变动与宦官干预
  • 宦官逐渐干预朝政,导致杨、史弘肇等反对内廷势力的扩张。
  1. 太后亲族与权力斗争
  • 太后家族成员也参与到朝政中,引发权位争夺。
  1. 皇帝决策与政策调整
  • 隐帝决定立耿夫人为后,但遭到杨、史等人的反对。
  1. 政变预兆与内部矛盾
  • 政变迹象显现,内部矛盾激化,杨、史二人对朝政产生威胁。
  1. 政变实施与失败原因
  • 政变失败,原因包括缺乏准备和执行不当。
  1. 政变影响与后续发展
  • 政变虽未成功,却促使政府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对外防御能力。
  • 朝政改革持续深化,杨、史等人被排除出权力核心。
  1. 政变反思与未来展望
  • 政变反映出权力斗争激烈,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政权稳定。
  • 未来需要关注民生,减少腐败现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效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