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司徒致仕李建勋卒,且死,戒家人曰:“时事如此,吾得良死幸矣!勿封土立碑,听人耕种于其上,免为他日开发之标。”及江南之亡也,诸贵人高大之冢无不发者,惟建勋冢莫知其处。
六月,乙酉朔,帝如曲阜,谒孔子祠。既尊,将拜。左右曰:“孔子,陪臣也,不当以天子拜之。”帝曰:“孔子百世帝王之师,敢不敬乎!”遂拜之。又拜孔子墓,命葺孔子祠,禁孔林樵采。访孔子、颜渊之后,以为曲阜令及主簿。丙戌,帝发兗州。
乙未,吴越顺德太夫人吴氏卒。
丁酉,蜀大水入成都,漂没千馀家,溺死五千馀人,坏太庙四室。戊戌,蜀大赦,赈水灾之家。
己亥,帝至大梁。
朔方节度使兼中书令陈留王冯晖卒,其子牙内都虞候继业杀其兄继勋,自知军府事。
李建勋,一位曾经担任司徒职位的退休老人,他的一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起伏。在《资治通鉴》中关于他的记载,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描述,更是一段关于忠诚、智慧与牺牲的传奇故事。
李建勋的故事开始于广顺元年辛亥(951年),当时汉太后授予他监国符宝,使他成为了实际的统治者。尽管他身处高位,但李建勋并没有沉溺于权力之中,而是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他在崇元殿即位时,强调了自己的身份是周室后裔,虢叔之后。这种自谦的态度,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李建勋的生平并非只有荣光。在江南沦陷后,他预见到了家族墓地可能被开掘的危险,因此提前告诫家人:“时事如此,吾得良死幸矣!勿封土立碑,听人耕种于其上,免为他日开发之标。”这一警告,不仅是出于对个人安全的考虑,更是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他的这种责任感和对国家的忠诚,使得他的形象更加光辉。
李建勋的逝世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资治通鉴》记载了他的死亡过程:“且死,戒家人曰:‘时事如此,吾得良死幸矣!勿封土立碑,听人耕种于其上,免为他日开发之标。’”这句话反映了他对生命终结的豁达态度和对后人的期望。他希望家人不要为自己的墓地而劳心,以免未来子孙为了这些土地而烦恼。
通过对《资治通鉴》中李建勋事迹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所展现出的卓越品质。李建勋的故事不仅是对古代忠臣良将的赞颂,更是对现代读者的一种启示,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智慧和责任感,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