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帝谓侍臣曰:“诸道盗贼颇多,讨捕终不能绝,盖由累朝分命使臣巡检,致籓侯、守令皆不致力。宜悉召还,专委节镇、州县,责其清肃。”
河自杨刘至于博州百二十里,连年东溃,分为二派,汇为大泽,弥漫数百里。又东北坏古堤而出,灌齐、棣、淄诸州,至于海涯,漂没民田庐不可胜计,流民采菰稗、捕鱼以给食,朝廷屡遣使者不能塞。十一月,戊戌,帝遣李谷诣澶、郓、齐按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而毕。
北汉主疾病,命其子承钧监国,寻殂。遣使告哀于契丹。契丹遣骠骑大将军、知内侍省事刘承训册命承钧为帝,更名钧。北汉孝和帝性孝谨,既嗣位,勤于为政,爱民礼士,境内粗安。每上表于契丹主称男,契丹主赐之诏,谓之“儿皇帝”。
马希萼之帅群蛮破长沙也,府库累世之积,皆为溆州蛮酋苻彦通所掠,彦通由是富强,称王于溪洞间。王逵既得湖南,欲遣使抚之,募能往者,其将王虔朗请行。既至,彦通盛侍卫而见之,礼貌甚倨。虔朗厉声责之曰:“足下自称苻秦苒裔,宜知礼义,有以异于群蛮。昔马氏在湖南,足下祖父皆北面事之。今王公尽得马氏之地,足下不早往乞盟,致使者先来,又不接之以礼,异日得无悔乎!”彦通惭惧,起,执虔朗手谢之。虔朗知其可动,因说之曰:“溪洞之地,隋、唐之世皆为州县,著在图籍。今足下上无天子之诏,下无使府之命,虽自王于山谷之间,不过蛮夷一酋长耳!曷若去王号,自归于王公,王公必以天子之命授足下节度使,与中国侯伯等夷,岂不尊荣哉!”彦通大喜,即日去王号,因虔朗献铜鼓数枚于王逵。逵曰:“虔朗一言胜数万兵,真国士也!”承制以彦通为黔中节度使,以虔朗为都指挥使,预闻府政。虔朗,桂州人也。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九十二 · 后周纪三

壬戌,帝谓侍臣曰:“诸道盗贼颇多,讨捕终不能绝,盖由累朝分命使臣巡检,致籓侯、守令皆不致力。宜悉召还,专委节镇、州县,责其清肃。”

河自杨刘至于博州百二十里,连年东溃,分为二派,汇为大泽,弥漫数百里。又东北坏古堤而出,灌齐、棣、淄诸州,至于海涯,漂没民田庐不可胜计,流民采菰稗、捕鱼以给食,朝廷屡遣使者不能塞。十一月,戊戌,帝遣李谷诣澶、郓、齐按视堤塞,役徒六万,三十日而毕。

北汉主疾病,命其子承钧监国,寻殂。遣使告哀于契丹。契丹遣骠骑大将军、知内侍省事刘承训册命承钧为帝,更名钧。北汉孝和帝性孝谨,既嗣位,勤于为政,爱民礼士,境内粗安。每上表于契丹主称男,契丹主赐之诏,谓之“儿皇帝”。

马希萼之帅群蛮破长沙也,府库累世之积,皆为溆州蛮酋苻彦通所掠,彦通由是富强,称王于溪洞间。王逵既得湖南,欲遣使抚之,募能往者,其将王虔朗请行。既至,彦通盛侍卫而见之,礼貌甚倨。虔朗厉声责之曰:“足下自称苻秦苒裔,宜知礼义,有以异于群蛮。昔马氏在湖南,足下祖父皆北面事之。今王公尽得马氏之地,足下不早往乞盟,致使者先来,又不接之以礼,异日得无悔乎!”彦通惭惧,起,执虔朗手谢之。虔朗知其可动,因说之曰:“溪洞之地,隋、唐之世皆为州县,著在图籍。今足下上无天子之诏,下无使府之命,虽自王于山谷之间,不过蛮夷一酋长耳!曷若去王号,自归于王公,王公必以天子之命授足下节度使,与中国侯伯等夷,岂不尊荣哉!”彦通大喜,即日去王号,因虔朗献铜鼓数枚于王逵。逵曰:“虔朗一言胜数万兵,真国士也!”承制以彦通为黔中节度使,以虔朗为都指挥使,预闻府政。虔朗,桂州人也。

诗句大意: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记录了后周太祖显德元年(954年)的一个事件,描述了皇帝对盗贼的惩罚方式。北汉国王因病去世,由其子承钧继位。然而,他派遣使者到契丹求援,希望得到支持。然而契丹并未答应北汉的请求。随后,王逵被派往澶州、郓州和齐州等地巡查边境,以应对可能的威胁。这些描述与原文内容相关联,提供了更详细的背景信息。

译文:

戊辰,后周太祖下诏告谕群臣:“近来各地盗贼众多,连年未能彻底根除,这是由于累代分派人去巡视,以致藩侯和守臣都不致力。应该将他们全部召回来,专委任节镇及州县长官负责,严格责成他们清肃肃靖。” 河从杨刘至博州有百二十里,连年遭受战乱,分成两派,汇成一条大泽,淹没数百里。又东北毁坏古堤而出,冲毁齐、棣、淄、青诸州,直至海涯,漂没田庐无数,流民采菰捕鱼而无法生活,朝廷数次遣使不能制止。十一月,戊戌,帝派遣李谷前往澶州和郓州、齐州察看河道险要工程,役夫六万,三十日完成。 十二月,北汉主患病,命其子继钧承钧称帝,不久遣使告哀于契丹。契丹派遣骠骑大将军、知内侍省事刘承训册封承钧为帝。承钧改年号为天福。北汉孝和帝性孝谨慎,自从即位后,勤于政事,爱民礼士,境内稍安。每当上表称帝时,契丹都赐给旌旗,称之为“儿皇帝”。马希萼之帅群蛮破长沙也,府库积年之物皆为溆州蛮酋苻彦通所掠取。彦通行贿,得以不发。后来王逵收复湖南时,欲遣使招抚,但遭到拒绝。

赏析:

此诗反映了五代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通过描绘皇帝对北汉的态度以及北汉的内部情况,展示了当时国家分裂和民族关系紧张的局面。同时,通过对盗贼、河道险要工程等细节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此外,诗中还体现了作者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渴望。

关键词:

  1. 后周太祖显德元年
  2. 北汉国王病故
  3. 李谷赴澶州和郓州、齐州察看河道险要工程
  4. 北汉内部情况
  5. 盗贼频繁
  6. 契丹对北汉的支持
  7. 王逵收复湖南
  8. 北汉孝和帝勤政爱民
  9. 盗贼对社会的影响
  10. 国家分裂
  11. 民族关系紧张
  12. 社会动荡
  13. 人民苦难
  14. 河道险要工程
  15. 政治动荡
  16. 社会混乱
  17. 五代时期政治形势
  18. 国家分裂原因
  19. 民族关系紧张表现
  20. 社会动荡原因
  21. 人民苦难根源
  22. 河道险要工程影响
  23. 政治动荡原因分析
  24. 社会混乱原因探讨
  25. 五代时期政治形势综述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是五代时期后周太祖显德元年(954年)的重要记录。该文献详细记载了北汉因疾病而死亡的国王及其继位过程,以及后周太祖对北汉的处罚措施。同时,诗中的译文和赏析部分,进一步阐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该文献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局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