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正月,丙午,以王环为右骁卫大将军,赏其不降也。
丁酉,李谷奏败唐兵千馀人于上窑。
戊戌,发开封府、曹、滑、郑州之民十馀万筑大梁外城。
庚子,帝下诏亲征淮南,以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权东京留守,端明殿学士王朴副之,彰信节度使韩通权点检侍卫司及在京内外都巡检。命侍卫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李重进将兵先赴正阳,河阳节度使白重赞将亲兵三千屯颍上。壬寅,帝发大梁。李谷攻寿州,久不克。唐刘彦贞引兵救之,至来远镇,距寿州二百里,又以战舰数百艘趣正阳,为攻浮梁之势。李谷畏之,召将佐谋曰:“我军不能水战,若贼断浮梁,则腹背受敌,皆不归矣!不如退守浮梁以待车驾。”上至圉镇,闻其谋,亟遣中使乘驿止之。比至,已焚刍粮,退保正阳。丁未,帝至陈州,亟遣李重进引兵趣淮上。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 · 后周纪三

译文:春,正月,丙午,后周任命王环为右骁卫大将军,因其不屈服于唐军而获得赏赐。丁酉,李谷在上窑击败了唐军的千余人。戊戌,发开封府、曹、滑、郑州的民众十余万修筑大梁外城。庚子,后周帝诏令亲自征讨淮南,任命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为东京留守,端明殿学士王朴为其副手,彰信节度使韩通权点检侍卫司及在京内外都巡检,命侍卫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李重进率兵先赴正阳,河阳节度使白重赞率亲兵三千屯守颍上。壬寅,后周帝从大梁出发。李谷攻打寿州但未能攻克。唐刘彦贞带兵前来救援,抵达来远镇,距寿州二百里,又用数百艘战舰进攻浮梁,李谷畏惧唐军,召集将佐商议说:“我军不善水战,如果敌人切断浮梁,我们就腹背受敌,都将无法回返!不如退守浮梁等待皇上。”皇帝来到圉镇,听到他们的想法,立即派遣宦官乘坐驿车前去制止。到达时,他们已经焚毁了草料粮饷,退守正阳。丁未,后周帝至陈州,迅速派遣李重进率兵赶赴淮上。

注释:

  1. 本诗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二,记载了后周太祖显德元年春季正月的事件。
  2.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3. 此卷记录了后周与唐之间的战事,包括双方的军事行动和决策,以及相关人物的对话和策略讨论。
  4. 本诗涉及的主要历史事件有:王环被任命为右骁卫大将军;李谷在上窑击败唐军千余人;后周帝下令修造大梁外城;李谷攻打寿州未果;唐刘彦贞救援寿州;李谷与唐军议定撤退守浮梁;后周帝亲征淮南;李重进先赴正阳,白重赞驻守颍上。
  5. 本诗展现了战争期间的紧张氛围、将领们的战术决策以及对军队纪律的重视。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叙述,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和人物性格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6. “卷二百九十二”是《资治通鉴》的第二百九十二卷,包含了这一年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
  7. 本卷主要记录了后周太祖显德元年(甲申,公元954年)春天发生的战争及相关人物的决策和行动。
  8. 通过这首诗的描述,可以看到当时战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各方势力的动态变化。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历史的客观记录和评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后周太祖显德元年春季正月间的一系列战争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局势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诗中通过对军事部署、将领决策和战略讨论的描写,展现了战争中的智慧和勇气。同时,诗人对战争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后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