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遣翰林学士窦仪籍滁州帑藏,太祖皇帝遣亲吏取藏中绢。仪曰:“公初克城时,虽倾藏取之,无伤也。今既籍为官物,非有诏书,不可得也。”太祖皇帝由是重仪。诏左金吾卫将军马崇祚知滁州。
初,永兴节度使刘词遗表荐其幕僚蓟人赵普有才可用。会滁州平,范质荐普为滁州军事判官,太祖皇帝与语,悦之。时获盗百馀人,皆应死,普请先讯鞫然后决,所活什七八。太祖皇帝益奇之。
太祖皇帝威名日盛,每临陈,必以繁缨饰马,铠仗鲜明。或曰:“如此,为敌所识。”太祖皇帝曰:“吾固欲其识之耳!”
唐主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赍书抵徐州,称:“唐皇帝奉书大周皇帝,请息兵修好,愿以兄事帝,岁输货财以助军费。”甲戌,徐州以闻;帝不答。戊寅,命前武胜节度使侯章等攻寿州水寨,决其壕之西北隅,导壕水入于淝。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五代时期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对该书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原文:
上遣翰林学士窦仪籍滁州帑藏,太祖皇帝遣亲吏取藏中绢。仪曰:“公初克城时,虽倾藏取之,无伤也。今既籍为官物,非有诏书,不可得也。”太祖皇帝由是重仪。诏左金吾卫将军马崇祚知滁州。译文:
后周太祖派遣翰林学士窦仪清查滁州的仓库,太祖皇帝派亲信官吏取出藏在其中的绢帛。窦仪说:“您当初攻克滁州时,虽然倾尽仓库中的绢帛,也没有什么害处。现在既然是朝廷的财物,如果没有诏书,就不能得到。”太祖皇帝因此更加器重窦仪。太祖皇帝下诏让左金吾卫将军马崇祚担任滁州刺史。赏析:
这段描述反映了太祖皇帝对官员窦仪的信任与重视。窦仪在处理滁州事务时,展现了他的谨慎和对国家财产的保护意识。太祖皇帝之所以能够信任窦仪,不仅是因为窦仪的智慧和才能,更因为其对国家财产的重视和保护。这体现了太祖皇帝治国的理念——既要注重军事扩张,也要注重民生建设和国家利益的保护。原文:
初,永兴节度使刘词遗表荐其幕僚蓟人赵普有才可用。会滁州平,范质荐普为滁州军事判官,太祖皇帝与语,悦之。时获盗百馀人,皆应死,普请先讯鞫然后决,所活什七八。太祖皇帝益奇之。译文:
起初,永兴节度使刘词上表推荐自己的幕僚蓟县人赵普有才干可以任用。后来,在滁州平定之后,范质推荐赵普担任滁州军事判官,太祖皇帝与赵普交谈,对他十分满意。那时捕获了一百余名盗贼,这些人都应该被处死,但赵普请求先审讯后再作决断,因此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太祖皇帝更加赞赏他。赏析:
赵普以其卓越的才干和智慧,成功挽救了一百多名无辜的人的生命,展示了其出色的判断和决策能力。这不仅体现了赵普的才干和智慧,更彰显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厚情感。太祖皇帝对他的赏识和重用,也说明了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卓越才能和远见卓识。原文:
太祖皇帝威名日盛,每临陈,必以繁缨饰马,铠仗鲜明。或曰:“如此,为敌所识。”太祖皇帝曰:“吾固欲其识之耳!”译文:
太祖皇帝的威望日益强大,每次检阅军队时,都以华丽的装饰装点马匹,铠甲兵器非常鲜明。有人问:“这样做,会让敌人识别出来吗?”太祖皇帝回答说:“我本来就是想让敌人认识我啊!”赏析:
这段话反映了太祖皇帝对于军队整齐划一、威武雄壮的形象的追求。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展示自己军队的强大,更能震慑敌人,使敌军不敢轻视。这种形象化的军事策略,体现了太祖皇帝的雄心壮志和战略眼光。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不仅记录了后周太祖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还深刻揭示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背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及其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