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武功既著,垂意礼乐,以臣尝学律吕,宣示古今乐录,命臣讨论。臣谨如古法,以秬黍定尺,长九寸径三分为黄钟之管,与今黄钟之声相应,因而推之,得十二律。以为众管互吹,用声不便,乃作律准,十有三弦,其长九尺,皆应黄钟之声,以次设柱,为十一律,及黄钟清声,旋用七律以为一均。为均之主者,宫也,征、商、羽、角、变宫、变征次焉。发其均主之声,归于本音之律,迭应不乱,乃成其调,凡八十一调。此法久绝,出臣独见,乞集百官校其得失。”诏从之,百官皆以为然,乃行之。
唐宋齐丘至九华山,唐主命锁其第,穴墙给饮食。齐丘叹曰:“吾昔献谋幽让皇帝族于泰州,宜其及此!”乃缢而死。谥曰丑缪。
初,翰林学士常梦锡知宣政院,参预机政,深疾齐丘之党,数言于唐主曰:“不去此属,国必危亡。”与冯延己、魏岑之徒日有争论。久之,罢宣政院,梦锡郁郁不得志,不复预事,日纵酒成疾而卒。及齐丘死,唐主曰:“常梦锡平生欲杀齐丘,恨不使见之!”赠梦锡左仆射。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

译文:陛下的武功显赫,关注礼乐,因为我曾经学过律吕,所以宣示古今乐录,并命令我讨论。我遵循古代的法则,用秬黍定出尺度,长九寸、径三分是黄钟之管,与现在的声音相应,因此推演出十二律来。我认为众管互吹,使用声音不方便,于是就制造了律准,上面有十三个琴弦,其长度为九尺,都应和黄钟之声,依次设置柱子,构成十一律,以及黄钟清声,旋用七律作为一均。作为均的主音是宫音,其次是征、商、羽、角、变宫、变征。发出主音之声,回归到本音之律,交替呼应不乱,于是形成了其调性,总共八十一调。这个方法已经失传很久了,我是独自发现的,希望集结百官考核其得失。”诏令接受了他的建议,百官都认为这样,于是开始实施。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北宋初年历史事件的重要历史典籍。该作品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历时19年完成。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在《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中,讲述了唐后周时期的历史故事。其中涉及了音乐制作方面的内容,包括对乐器的制作和使用,以及音乐理论的研究。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音乐文化及其发展情况,以及音乐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文章描述了皇帝对于音乐的重视。他们不仅注重音乐的表演,还重视音乐的理论研究。这种重视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文章提到了制作乐器的过程。通过使用秬黍来定尺,然后制作出符合古代音乐标准的乐器。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也反映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和成就。

文章强调了音乐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可以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此外,音乐也是表达国家意志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文章还提到了对音乐理论的研究和探讨。通过研究音乐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运用音乐服务于社会。这也是古代中国在艺术领域的贡献之一。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中的这段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古代中国音乐文化的机会。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和智慧,也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译文:陛下的武功已经非常显赫,您对礼乐也很关注。由于臣下曾经学过音乐律吕方面的知识,所以向陛下展示古今音乐录,并命臣下讨论。臣下遵循古代的规则,用秬黍来测量长度,长九寸、宽三分为黄钟之管,与现代黄钟之声相合,然后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十二个乐律。由于众管互吹声音不便,因此制作了律准。共有十三弦,其长度为九尺,都应黄钟之声,然后依次设置柱子,构成一个十一律,以及黄钟之清声,然后旋用七律作为一均。为均主者,宫也,征、商、羽、角、变宫、变征次焉。发出均主之声,归于本音之律,迭应不乱,于是形成其调,总共有八十一调。此法久已绝灭,臣下单独发现,请求召集百官校核其得失。”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百官都认为如此,于是实行此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