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舆兀兀乘朝晖,渐入山径行逶迤。
昨日喜与山相见,今日得与山相随。
山中老翁迎我笑,借问久矣来何迟。
答云王都富且乐,四方车马皆奔驰。
我虽疏慵亦勉强,天恩得邑方南归。
山林朝市不同调,公虽高简宜无讥。
老翁闻语更欢意,为我煮水烧松枝。
山家十钱得升酒,劝我引觞聊沃饥。
为翁一奏白雪曲,翁亦为我歌紫芝。
此声淡泊极有味,往往世俗无人知。
山中之乐有如此,嗟我舍此将焉之。

【注释】

  1. 轻舆兀兀:轻快地坐着的车子,兀兀是形容车慢的样子。
  2. 朝晖:早晨的阳光。
  3. 逶迤(wéi yí):曲折连绵。
  4. 昨日喜与山相见:昨天很高兴和山见面。
  5. 今日得与山相随:今天可以和山一起走。
  6. 老翁:山中的老头。
  7. 王都:指京城长安。
  8. 车马皆奔驰:路上的车马都在跑动,形容京城的繁忙景象。
  9. 我虽疏慵(sū yōng)亦勉强:我虽然懒惰但是还是勉力而行。
  10. 天恩:皇帝的恩典。
  11. 邑:同“逸”,即安乐乡。
  12. 山林朝市不同调:山林与朝廷的习俗不相符,这里比喻官场与隐居生活的差异。
  13. 公:指老头。
  14. 高简:高雅简约。
  15. 讥(jī):责备、非难。
  16. 紫芝:一种草药,用来象征高尚的品质。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颀所作,诗中描写了诗人进入山林之后的感受与体验。以下是逐句解析:
  17. “入关山”三字起笔,表明了诗人进入了关山之中。这里的“关山”指的是秦岭,是古代中原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也是通往长安的重要通道。诗人选择了这样的地点作为隐居之地,既远离了官场的纷扰,又接近了自然的美景。
  18. “轻舆兀兀乘朝晖”描绘了诗人乘坐轻便的车子,沿着朝阳照耀下的山间小路前行的景象。这里的“轻舆”指的是轻便的车,而“兀兀”则是形容车子运行缓慢的样子。通过这个细节,诗人展现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9. “渐入山径行逶迤”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在行进过程中,逐渐深入到山间的小路上,道路蜿蜒起伏。这个场景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暗示了他内心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20. “昨日喜与山相见,今日得与山相随”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山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的情感。这里的“相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伴随,更包含了精神上的相互陪伴。诗人通过这两个句子,传达了自己与山之间牢不可破的联系以及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21. “山中老翁迎我笑,借问久矣来何迟”继续描述与山中老人的相遇场景。这位老翁热情地迎接并询问诗人为何迟迟不回,表现出他们对诗人的关心和欢迎。这两句反映了诗人与隐士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彼此尊重。
  22. “答云王都富且乐,四方车马皆奔驰”是对老翁回答的回应。老翁告诉诗人,因为长安城非常繁华富裕,所以吸引了众多商人和游客前来,他们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来到城中。这一对比揭示了诗人与老翁生活环境的不同,同时也反映出长安城的繁荣与诗人隐居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23. “我虽疏慵亦勉强,天恩得邑方南归”是诗人自述心声的部分。尽管他自认为性格疏懒,但在皇帝恩典下得以获得安顿之地后,他不得不勉为其难地返回故乡。这句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现实压力时,仍要保持谦逊的态度。
  24. “山林朝市不同调,公虽高简宜无讥”则进一步阐释了诗人的观点。他认为山林和朝廷的习俗并不一致,即使身处官场的人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同时,他也认为即使是高洁简约的隐士,也不必为世俗的眼光所困扰。这一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和个人品质的重视。
  25. “老翁闻语更欢意,为我煮水烧松枝”描绘了老翁听后更加高兴的情景。他听说诗人的话后,显得非常高兴,甚至亲自动手为诗人煮水和烧松枝,以表达对诗人的欢迎和尊敬。这一句突出了老人的热情好客和对诗人的关爱。
  26. “山家十钱得升酒,劝我引觞聊沃饥”继续展现山中的生活情景。在这里,诗人被邀请品尝当地的美酒,并用酒杯浇灌自己的饥饿感。这种简朴而温馨的场景让人感受到诗人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和谐共处,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7. “为翁一奏白雪曲,翁亦为我歌紫芝”是诗人向老翁献艺的情景。他弹奏起《白雪》这首曲子,而老翁也唱起了《紫芝》这首歌,两者相互配合,共同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这两句展现了诗人与老翁之间深厚的友谊和互相尊重的文化氛围。
  28. “此声淡泊极有味,往往世俗无人知”总结了诗人对音乐的感受。他认为这首歌曲虽然平淡但极其美妙,常常被世俗之人忽视了其真正价值。这表明诗人对于隐逸生活和艺术之美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29. “山中之乐有如此,嗟我舍此将焉之”是整首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山林生活的感慨和思考。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是如此美好,以至于让他感到惋惜自己不能长久地享受这样的宁静与幸福。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对理想的追求。
    李颀的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中自然之美的赞美、与山中老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人生真谛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