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嗟不见,里巷尚能谈。
衣解因周急,簪还务激贪。
蹶蹄心不愠,折翼泪常含。
瞑目应无恨,声名与佛参。
【注释】
万府君挽词其二:为万府君写的挽诗二首之一。万府君,即万俟光烈,字子光,北魏孝文帝时人,曾官中书舍人,因与尔朱荣有隙而被杀。
嗟(jiē):叹息。
里巷:乡里街巷。
衣解:指周济贫困。
簪(zān)还:归还冠簪,这里借指辞官归隐。
蹶(jué)蹄:跌倒的马脚。
折翼:折断了翅膀。比喻不能行动。
瞑(míng)目:闭眼。
声名:名声。
【赏析】
这首诗是万俟光烈在被害之前所写,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人生无常的感慨之情。全诗以“嗟”开头,用“老成嗟不见”、“里巷尚能谈”等句子,表达了自己虽年老却未能施展抱负的遗憾之情。接着,诗人又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讲述了自己如何帮助他人度过难关的故事,并以此勉励自己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和对名声地位的看法。
诗人用“嗟”字开头,直接表达了他对于无法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遗憾和无奈。这种遗憾之情,不仅来自于自己年岁已高、未能施展才华的事实,更是源于他对世俗人情冷暖的感受。他曾经亲眼目睹过许多官员因为贪腐而被诛杀,而这些贪官污吏却在乡里街巷广为流传,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此,诗人感叹自己虽然年老,但却依然能与人交谈,可见其为人正直、善良,不愧为“老成”。
诗人又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讲述了自己如何帮助他人度过难关的故事。他曾看到一位老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无法安葬亲人,于是他便用自己的衣服为其解围救急;又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因为家贫而无力完成学业,他便将自己佩戴的簪子归还给了对方,鼓励他继续努力追求学问。这些行为都体现了诗人的正直品质和乐于助人的美德。
诗人用“蹶蹄心不愠”(跌倒的马脚心中并不生气),“折翼泪常含”(折断了翅膀总是含着眼泪)等句子,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和坚韧的毅力。这种心态和毅力,既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人生无常、世事变化的一种豁达和坦然。
诗人以“瞑目应无恨,声名与佛参”作为结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他闭上眼睛的时候,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了;至于名声地位,则可以与佛祖相提并论。这里的“声名”,既包含了诗人的才华和成就,也包含了他对人生的追求和执着;而“佛参”,则意味着诗人已经达到了超脱世俗的境界,不再为名利所累。
这首万俟光烈挽词二首之二,通过诗人自身的言行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他既是一个敢于担当、勇于面对现实挑战的人,也是一个内心坚定、追求精神自由的人。这种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