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常服拱端门,丹凤衔书下九阍。
宰相近前宣授了,齐班舞蹈谢君恩。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第1句:端门观习肆赦仪
- 解释:在端门观看皇帝举行赦免仪式。
- 关键词:端门、赦免、礼仪
- 赏析:端门是古代皇帝的正门,这里指的是皇帝在端门举行的赦免仪式。
百官常服拱端门,丹凤衔书下九阍。
宰相近前宣授了,齐班舞蹈谢君恩。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第1句:端门观习肆赦仪
诗句释义 1 破龙涧:描述的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溪流,在经过长时间的侵蚀和自然风化后,形成了如同龙一般的形态,这里的“破龙”指的是这种地貌。 2. 灵鹫倚修林:灵鹫是佛教中的神兽,常被用来象征佛法。在这里,它可能象征着修行者或者佛寺周围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宁静、神秘的感觉。 3. 绀宇烟霞静:绀色通常指深蓝色,这里可能是形容建筑的颜色或天空的颜色。烟霞则是指云彩和阳光交织出的美丽景色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描绘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的所见所感。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1. 一帘疏雨细于尘。 - 注释:"疏雨"指的是细密而稀疏的雨点,"细于尘"形容雨滴细小如尘土。 - 赏析:这里用“细”来形容雨,传达出一种温柔细腻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春雨带来的清新与生机。 2. 春寒愁杀人。 - 注释:"愁人"指的是让人感到忧愁的人。"春寒"是指春季的寒冷天气。 - 赏析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星移物换:星移斗转,人事变化。 旧游:过去的游览之处。 真娘墓草几回青:真娘墓上的野草已长出好几回了。 问着寒潮不应:寒潮来的时候,真娘墓上没有水气。 别馆:指女子的闺房。 杨柳离亭:杨柳树下的驿站。 东风吹泪入重扃:春风催动泪水,流入了深深的门缝里。 香魂:芳香的灵魂。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作者借对亡妾的思念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的感慨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黄昏时分的相思之情,通过对她的形象和动作的描写,展现了她对情人的思念和期盼。 “记年时、荔枝香里,深红一片成阵。”这一句描述了女子回忆过去的岁月,那时候荔枝香气弥漫,她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两人沉浸在深深的爱情之中。这里的“深红一片成阵”形容了荔枝的颜色鲜艳,如同红色的海洋,象征着女子的爱情如同这美丽的水果一样甜蜜而热烈。 “迎风浴露精神爽,谁似阿娇丰韵
《秋日金陵制幕书事》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时代感的诗歌,通过对金陵(今南京)秋日景象的描绘,展示了当时军队在江南地区的军事活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1. 诗句释义: - 点尽官军点到民:意指朝廷派出的军队到达了民众之中,意味着军队的行动深入到了基层,与民同行。 - 三千新遣殿司兵:三千是数量词,表示军队的规模;殿司兵是指皇宫中的侍卫部队或禁卫军,通常地位较高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冬日金陵制幕书事 其二:这是诗的题目,描述了在金陵(今南京)的冬天,制作战旗的场景。 2. 官军闻说定庐州,破虏功成一滴油:这句表达了官方军队听闻庐州已被平定的消息。"破虏功成一滴油"中的"一滴油"可能象征着战争的胜利和对胜利者的赞扬。 3. 智勇功名付元凯,王三锡命到康侯:这句表达了对将领的赞扬。"智勇功名付元凯"表示将领们的智慧与勇敢已经得到了认可
【注释】 冬日金陵制幕书事 其三:冬天,金陵的守将们纷纷投诚;阵面上的将军们已经投降。版筑:用木板、竹片等编成的墙或土墙。底事:什么。那知:哪里知道。靠后:退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德裕任淮南节度使兼御史大夫时所作。诗中描绘了当时金陵城中的混乱局面,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和担忧,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情怀。 首联“城中守将方投死,阵面上将军已卖降”
【注释】 “入秋情思”:指秋天的思念。 “可曾忺(wěi)”:意译为“是否已经产生”。 “锁”:古时用铜或铁制成的门上的转轴,用来防止门被风吹开。这里代指门。 “朱扉”(fēi),古代宫门上涂红漆的门扇。此处指门。 “深琐”:形容门关得紧,好像没有缝隙一样,也形容心情不开朗、郁闷。 “卷帘”(juàn lí),把窗帘卷起。 “书几”(shū jǐ),书桌。 “尘不扫”:指书桌上积满了灰尘。
注释: 冬日金陵制幕书事 其一 督制堂堂两重臣,驻师移府夹江滨。 资粮屝屦多多办,更有舟车乞与邻。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冬日金陵制幕书事》中的第一首诗。全诗以“冬日金陵制幕书事”为题,描绘了当时南京幕府官员在寒冬中忙碌的场景。首句“冬日金陵制幕书事”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在寒冷的冬天里,金陵(今南京市)的幕府官员们正在忙碌着处理各种事务。第二句“督制堂堂两重臣
【注释】 薄暮:傍晚,指黄昏。金陵:今江苏南京,当时为南唐都城。制幕:制作战帐。书事:记录事情。其四:第四首。 【赏析】 这首七绝,前二句写官军大获全胜而归,后二句写入城后的混乱情形。诗中“挂旌旗”三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官军的声势浩大,又写出了百姓们对官军的拥护、爱戴之情。 “阵前纪律明于日”:在战场上,纪律严明;进入城中,就乱了套子。这两句是说,在前线作战时,军纪严明,秩序井然,但进入城内以后
【注释】 1.尚书省:唐朝尚书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之总称。 2.中辛:唐时以干支纪年,中辛是唐高祖的年号。 3.㫝吉:唐高祖李渊的年号。 4.建斋坛:即在庙堂上设置祭坛。 5.前期誓百官:皇帝先向群臣宣布誓词。 6.尊祖敬宗:尊崇祖宗。 7.天子孝:表示皇帝的孝顺。 8.仪文莫作等闲看:表示礼仪制度不可轻易改变。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正月一日
晚秋 世变无穷客恨长,栏干遍倚怕斜阳。 满篱黄菊无心看,付与游蜂自在忙。 注释: 1. 世变无穷:世间的变化无穷无尽。 2. 客恨长:客居他乡的愁思无穷尽。 3. 栏干遍倚:多次靠在栏杆上。 4. 怕斜阳:害怕夕阳西下。 5. 满篱黄菊:满篱笆上的黄色菊花。 6. 无心看:没有心思去观赏。 7. 付与:托付给、任凭。 8. 游蜂:蜜蜂。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晚秋时节所作
【注释】蜀:指四川。交侵:互相侵犯,这里指两川相互攻伐。又:又作“有”。 【赏析】此诗为杜甫晚年流寓夔府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战乱频仍,国难日深的悲惨景象,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首联点题,叙写战乱之苦。颔联动笔写景,以浓墨重彩勾勒出一幅战火纷飞、烽火连天的图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激愤。颈联写云,借天象来暗喻国事。尾联写想,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忧虑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
【注释】 《明堂观礼杂咏十三首》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一首诗作。此诗为组诗中的第二首,描写了皇帝赦免罪犯的情景:两边黄幕护朱檐,中贵当头候卷帘。扶起金鸡争抢取,要教天表庶民瞻。 【赏析】 “明堂观礼”本指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正月上元节在大内观看百官演习礼仪。但此诗写的却是皇帝在端门观看赦免罪犯的仪式。诗题中的“观礼”与前面“明堂”相对应,而“杂咏”则表示作者所写诗歌并非专咏一事。
【注释】 车驾宿太庙:皇帝在太庙休息过夜。车驾,指皇帝的车马。宿,住宿,过夜。太庙,古代帝王或诸侯死后所建立的宗庙,是祭祀之所。金甲、重矛:这里指侍卫军装。金甲,黄色的军装,用金线缀边;重,重叠之意。内臣:宦官,皇宫中的近侍官员。阶前:台阶前。对仗:上下句字数相等,词义相对,如名词、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副词相对等。气英英:形容气势威武雄壮。巡更:巡逻,更替。场内:宫中庭院,泛指宫内的场所。知谁问
【注释】 瑞霭:祥云。太宫:指皇帝的宫殿。静跸:皇帝在出巡时所乘的车驾上不击鼓,以示肃静。卫士传呼御座来:卫士大声呼喊“皇上来了”之类的话以引起众人注意。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皇帝车驾回宫的情景。首句写皇帝的车驾和随从人员,次句写皇帝回宫,第三句描绘皇帝车驾经过时的场面,最后一句是说卫士大声呼喊“皇上来了”,引起众人注意。全诗语言简练而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