翛然光宅淮之阴,扶舆独来止中林。
千秋钟梵已变响,十亩桑竹空成阴。
昔人倨堂有妙理,高座翳绕天花深。
红葵紫苋复满眼,往事无迹难追寻。
光宅寺
翛然光宅淮之阴,扶舆独来止中林。
千秋钟梵已变响,十亩桑竹空成阴。
昔人倨堂有妙理,高座翳绕天花深。
红葵紫苋复满眼,往事无迹难追寻。
注释:
- 翛然光宅淮之阴:飘然独立于淮河之阴。翛(xiāo)然,形容自由自在的样子。光宅,指寺庙。
- 扶舆独来止中林:独自来到中林。扶舆,天空。中林,指寺庙所在的树林。
- 千秋钟梵已变响:千年的钟声梵音已经变得不再响亮。千秋,指漫长的岁月。钟梵,指寺庙里的钟声和梵音。
- 十亩桑竹空成阴:十亩桑树和竹子已经长成了茂密的树荫。十亩,指面积。桑竹,指桑树和竹子。
- 昔人倨堂有妙理:过去的人坐在堂上有着高超的智慧。倨(jù)堂,指宽敞的大厅。妙理,指高深的道理或智慧。
- 高座翳(yì)绕天花深:高高的座位上,云雾缭绕,仿佛天空中的花朵一样。翳(yì),遮蔽。
- 红葵紫苋复满眼:眼前到处都是红色的葵花和紫色的苋菜。红葵,指红色的向日葵。紫苋,指紫色的苋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展现了寺庙的独特氛围和自然景色。首句“翛然光宅淮之阴”勾勒出诗人对寺庙所在地的地理位置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寺庙所在环境的欣赏之情。接下来的“扶舆独来止中林”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的情景,以及他在这片静谧的环境中的感受。整首诗通过描绘寺庙的自然景色、建筑特点以及历史遗迹等元素,展示了寺庙的独特魅力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同时,诗歌还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使整首诗更加优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