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忽本天运,贤哲岂浪出。
中兴信可期,帝为赉良弼。
崭崭岷峨山,西南著第一。
山灵借英气,成此垂云翼。
才多浩江海,道大迷畛域。
磊落万卷腹,斓斑五色笔。
曩参相君幕,谋入九地密。
复佩太守章,化行千里溢。
紫诏从东来,畀之使者节。
旋兼蜀大尹,绣衣拥雕戟。
谈笑百城耸,指顾万事集。
但恐被赐环,台衮辅王室。
有如老忠文,殊勋照简册。
佳时过重五,适当悬弧日。
远迩祈公寿,欢声共一律。
伶俜涪江生,独以文为业。
不敢严香火,不敢具芝术。
拂拭旧破砚,胸次先突兀。
公扫河朔尘,请飞聊城檄。
公蹀定襄血,请勒燕然石。
待公黄发年,几杖付闲逸。
从公绿野堂,哦诗继元白。
【译文】
治理国家,本就是上天的运命,贤哲之人岂能随意出现?
中兴之业,确实可以期待,皇帝为贤者赐予良弼。
岷峨山崭崭矗立,位于西南,乃是第一高山。
山神借其英才,造就了这巍巍垂云之翼。
才气浩瀚如江海,道法广大无疆界。
胸怀磊落如同万卷书,笔下五彩斑斓。
昔日曾参丞相幕府,参与谋划九宫密语之事。
复佩太守章服,德政广施,千里之遥皆感化。
皇帝下紫诏,赋予他使者节旄。
不久兼蜀大尹,绣衣拥雕戟。
谈笑间百城耸立,指挥指顾间万事集齐。
但担心被赐环,不能久留朝野辅佐王室。
有如老忠文,殊勋照简册。
佳时过重五,正值悬弧日。
远近之人祈公寿,欢声共一韵。
涪江生伶俜,以文章为生计。
不敢严香火,也不敢具芝术。
拂拭旧破砚台,胸次先突兀。
公扫河朔尘,请飞聊城檄。
公蹀定襄血,请勒燕然石。
待公黄发年,几杖付闲逸。
从公绿野堂,哦诗继元白。
【注释】
治忽:治国平治。天运:天道运行。
信可期:一定可以实现。
帝:皇帝。赉(lài)良弼:赏赐有才能的人。良弼,贤能辅政的人。
崭崭:雄伟的样子。
岷峨:指四川成都附近岷江和峨嵋山。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西南:方位词作状语。著:显著,突出。第一:第一名次。
山灵:山神。借:借来,赋予。英气:英俊之气。
成:成就。垂云翼:形容高耸入云的云气。
浩:广大。江海:指人的胸怀像江河大海一样宽广。迷:模糊地、不清晰地。畛域:分界线,界限。
磊落:胸怀坦荡的样子。
万卷腹:形容读书之多。万卷:万卷书,指大量的典籍。斓斑:彩色斑点,比喻文章色彩丰富、内容杂乱。
相:宰相,即丞相。君幕:丞相府中幕僚。谋:策划、计谋。入:参与、加入。九地:九州之地,泛指天下。
复:又,再。佩:佩戴,这里指被授予官职或使命。太守:地方长官,刺史。章:文书。
紫诏:皇帝的诏书。东:指皇帝所在地东方。
畀(bǐ):授予。使者节:使者的符节。
旋:旋即,不久。蜀:四川。大尹:郡守。绣衣:官员的服饰。拥雕戟:手持装饰着象牙的旗杆,表示威风凛凛的样子。
谈笑:谈笑之间。百城耸:形容在谈笑之间能使百城都为之震动。指顾:手指头一挥,眼望一下就已了结。万事集:一切事情都集中起来。
被:遭受。赐环:指被贬谪或降职。环:古代一种圆形佩带饰物。
台衮(gǔn gǔn):古代天子的印章和车饰,这里代指皇帝。辅:辅助帝王。王:君主。王室:朝廷。有如:像……那样;犹“若”。
老忠文:忠诚耿直的文臣。殊勋:特殊的功绩。简册:书写功勋的文字记录。元白:唐代著名诗人元稹与白居易并称。他们的诗集合称为《元白》。
佳节:佳节之时。重五: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远迩(yuè rì):无论远近。祈公寿:祈求您长寿。
伶俜(pīng):孤独凄凉。文:文化、文学。
不敢:谦词,表示自己谦虚。严香火:谨慎从事宗教活动或祭祀。
不敢:谦词,表示自己谦虚。具芝术:具备草药治疗疾病的方法。
拂拭:擦掉,擦拭。旧破砚台:旧有的破旧的研墨用的砚台。
扫除:清除、打扫。河朔:黄河以北的地区。尘:尘垢、污浊之物。
聊城檄:书信、文告等。
蹀(dié)定襄血:在定襄(今山西省定襄县)战斗中流血牺牲。燕然:指边塞的山崖,即今内蒙古自治区的杭爱山。后用以代称边塞地区。石:刻石纪念。
黄发:指老年人的头发由黑变白。几杖:拐杖,老人拄用的东西。杖:同“仗”,倚仗、依靠的意思。
绿野堂:指作者所居之处。《新唐书·刘禹锡传》记载他晚年居在苏州凤凰山的绿野堂,自号“玄真子”。哦诗:吟咏诗歌。继:继承、继续。
【赏析】
范公生日是公元832年(唐宣宗大中二年),诗人在四川成都任官时所作。《范公四岁》原题下注:“治忽本天运,贤哲岂浪出。”意为:治理国家,本就是天道运行的结果,贤哲之人岂能随便出现? 这两句表明了作者对范公人格的崇敬之情。下面八句是全诗的主体部分。首联“治忽本天运,贤哲岂浪出”,点出了主题——贤明的君主应得到天下人的支持与拥护。范公生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当时社会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致使国家危机四伏,百姓苦不堪言。范公在此时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相,实属不易。范公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多的赞誉和推崇,是因为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整顿官吏队伍,抑制藩镇势力,打击宦官集团等,使国势逐渐走向强盛,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所以范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范公在执政期间也的确做到了“中兴信可期”。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范公的敬仰之情,而且体现了作者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履之道也。”范公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上了宰相的宝座。范公一生勤于政事,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宋史·范仲淹传》载:“公为政,务切世要,而尤推重士人。”他主张“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岳阳楼记》),反对“因人设事”(《答吴充秀才书》),主张“进之以礼乐教化”“退之以刑辟典宪”,“宽厚惠爱”(同上)。《资治通鉴考异》评:“范公之心,非特欲安邦定乱而已,盖深欲去人之奸伪而求天下之清平也。”这些都说明了范公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勇于改革的贤明的君主。《范公生日》诗的前六句都是赞颂范公的政绩,赞扬他善于用人、敢于改革、勤于政事等方面的政绩。《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子大叔问政于申公子大叔。曰:‘细封呐言于二三子曰:‘争战既罢,百姓既弊,吾欲善理诸华,以修先王之令而除其害’。”这里说的“善理诸华”,就是指善于治理国家大事,消除国家的祸害。范公在任宰相期间,正是处于“争战既罢”的局面。因此可以说,范公治理国家是有成效的,他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治理国家、安抚民众,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人民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左传·庄公十年》:“我之不仁,子莫我知。”范公在任期间,深谙“我之不仁”的道理,虚心纳谏,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从而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百姓谋得了好处。范公在任宰相期间,不仅重视发展生产,关心人民疾苦,还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左传·隐公元年》载:“昔高阳氏有子日伯陵,……遂封之于郳。”《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封泰山,禅云云。”这些传说说明上古时候就有封禅祭天的传统,后来成为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封禅泰山的重要制度。《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淳耀朴质。”“唐虞”指的是上古时代的盛世。范公生活在唐朝鼎盛时期,他继承了唐尧、虞舜的美德传统,努力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使国家进入“淳耀朴洁”的盛世。《论语·尧曰》:“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提出的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论语·卫灵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