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草踏秋碧,斜阳立晚红。
天低昏海雾,江阔渡淮风。
台有馀基壮,碑无旧观丰。
愁人惜倦眼,不敢送归鸿。

【注释】

乱草:指杂草。踏秋碧:践踏着秋天的绿草。

天低:天空低垂,天色昏黄。

淮风:淮河之风。

台:指雨花台。余基壮:雨花台的遗址还在,但已不再壮观了。

碑无旧观丰:雨花台上的碑石没有往日的宏伟。

愁人:有心事的人。

送归鸿:送走南飞的大雁,这里用“归鸿”代指诗人自己。

【译文】

乱草丛生践踏着秋天的绿色草地,夕阳西下时斜阳照耀着一片晚霞。天空低垂笼罩着暮色蒙蒙的海雾,江面宽阔渡口吹来阵阵北风。雨花台遗址虽然还有那么点遗迹,但已经变得不再壮观了;雨花台下的那块石碑也失去了过去的辉煌,变得不再雄伟了。心中忧愁的人看到残败的遗迹,不敢再像往日那样放飞远行的大雁,不忍离去。

【赏析】

雨花台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顾炎武的墓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志士,将其墓迁葬至此处。诗题“雨花台”,既指地点,又暗含诗人对雨花台的缅怀之情。

首联写景。“乱草”,即杂草。“踏秋碧”,践踏着秋天的绿色草地,写出了秋日里雨花台荒芜的景象。“乱草”一词,既点明了时令,也暗示着雨花台荒废的时间,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颔联写景。“天低”一句,写天空之低垂,给人以压抑之感;“昏海雾”,描绘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景色,使人感觉雨花台仿佛被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而“江阔”一句,则是以宽阔的江水为背景,反衬出雨花台的狭小和荒凉。这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压抑、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颈联抒情。“台有馀基壮,碑无旧观丰。”雨花台虽然还有一些遗迹,但已经变得不再壮观了;雨花台下的那块石碑也失去了过去的辉煌,变得不再雄伟了。这里的“馀”、“无”二字,既表现了雨花台的破败不堪,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沧桑巨变的感慨。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尾联抒情。“愁人”一词,既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也暗示了他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惜倦眼”,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不敢送归鸿”,则是诗人对于个人情感的一种压抑,也是他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一种忧虑。

这首诗以雨花台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于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于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盼,充分体现了诗歌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