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犹日出,何曾碍须弥。
散为普光明,合作四威仪。
万古止此日,群目尽见之。
普现一切水,君自分渑淄。
高垂大圆镜,君自存妍媸。
方寸无尽灯,何处存思惟。
高禅闻妙道,行作人天师。
维摩开丈室,庵成更求诗。
众说列山岳,我以一理推。
万方声一槩,我初拙言词。
至现莫如心,举念周四维。
必明乃本明,尽扫棘与茨。
岂知都用晦,隐显两不知。
大千在毫发,圣言不吾欺。
必明庵
佛心犹日出,何曾碍须弥。
散为普光明,合作四威仪。
万古止此日,群目尽见之。
普现一切水,君自分渑淄。
高垂大圆镜,君自存妍蚩。
方寸无尽灯,何处存思惟。
高禅闻妙道,行作人天师。
维摩开丈室,庵成更求诗。
众说列山岳,我以一理推。
万方声一槩,我初拙言词。
至现莫如心,举念周四维。
必明乃本明,尽扫棘与茨。
岂知都用晦,隐显两不知。
大千在毫发,圣言不吾欺。
注释:
- 佛心犹日出:佛教的教义如同太阳从东方升起一般,光明普照。
- 何曾碍须弥:佛教中,宇宙万物皆为佛法所涵盖,没有妨碍。
- 散为普光明:佛法如普照的光明,无所不在。
- 合作四威仪:佛法中的四种德行(慈、悲、喜、舍)是实践者必须遵循的规范。
- 万古止此日:佛教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始”。
- 群目尽见之:佛教教导众生要观照自心,通过修行达到无我的境界,使所有众生都能见到佛性。
- 普现一切水:佛法无处不在,就像水一样无处不在,滋润着一切生命。
- 君自分渑淄:这里比喻佛法对世间万象的影响,如同分辨酒的甘甜或苦涩。
- 高垂大圆镜:比喻佛法像一面大镜子,能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
- 君自存妍蚩:指佛法中的真实和虚幻。
- 方寸无尽灯:比喻心中如同无尽的灯塔,指引众生走向解脱之路。
- 何处存思惟: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张直接领悟佛性,无需再思考。
- 高禅闻妙道:禅宗强调直接参悟佛法,通过禅定来体验佛性。
- 行作人天师:禅宗强调修行者应成为人间的导师,帮助众生脱离苦海。
- 维摩开丈室:维摩诘在丈室中讲述佛法,启发众生的智慧。
- 庵成更求诗:形容禅师在完成一座庵堂后,仍不断寻求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 众说列山岳:形容各种关于佛法的学说众多如山岳般繁复。
- 我以一理推:指通过理解佛法的本质来推导其他问题。
- 万方声一槩:形容各种声音虽然不同,但都归于同一种规律或道理。
- 我初拙言词:表示自己刚开始学习佛法时,言语表达能力有限。
- 至现莫如心:强调一切现象都是由心生起的,没有外在的实体存在。
- 举念周四维:指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在三维空间内展开。
- 必明乃本明:佛教认为“本明”是指人的本性,通过修行可以恢复这一本性。
- 尽扫棘与茨:比喻清除心中的烦恼和束缚。
- 岂知都用晦:禅宗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炫耀外物,而在于内心的修炼和体验。
- 隐显两不知:禅宗强调超越世俗的显性知识,达到内在的真实境界。
- 大千在毫发:佛教认为宇宙万物都在极微的毫发之间,强调了物质与精神的密切联系。
- 圣言不吾欺:佛教认为佛陀的教诲是真实无误的,不会欺骗众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禅宗修行者的诗句,通过描绘佛法的种种境界,表达了修行者对佛教真谛的理解和追求。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和修行过程。整首诗充满了禅意和诗意,体现了禅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