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事宜少宽,纾徐俟农隙。
至如浮屠宫,底用吾儒力。
彼役犹有名,何名尸此役。
君言虽怂恿,帅意竟缩瑟。
同年义弟兄,王事同休戚。
相辨色如争,相与情似昵。
余言似太戆,有君前日癖。
责人斯无难,亦合受人责。
我既规君过,君盍砭我失。
面谀皆相倾,俗子吾所嫉。

【注释】

  1. 筑事宜少宽:筑城之事应当宽松些。
  2. 纾徐俟农隙:等待农忙之余的机会。
  3. 至如浮屠宫:至于那些佛塔和庙宇。
  4. 底用吾儒力:根本用不着我的儒家之力。
  5. 彼役犹有名,何名尸此役?君言虽怂恿,帅意竟缩瑟:他们所做的事情还有名誉,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呢?您虽然劝他,但最终还是退缩了。
  6. 同年义弟兄:同年的人是亲如兄弟。
  7. 王事同休戚:国家的事情和他们息息相关。
  8. 相辨色如争,相与情似昵:相互辩驳如同争斗一般激烈,相处时像亲密无间一样。
  9. 余言似太戆,有君前日癖:我的言语似乎太直率了,就像你过去的习惯那样。
  10. 责人斯无难,亦合受人责:责备他人并不容易,也该受到别人的指责。
  11. 我既规君过,君盍砭我失:既然我指出了你的过错,何不反过来帮我指出我的不足。
  12. 面谀皆相倾:当面阿谀的人都相互倾轧。
    【赏析】
    这首诗通过朋友之间的对话形式,展现了两人在对待政治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诗中通过对比、反诘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观点和情感。
    全诗共分为四段,每段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第一段主要讲述了筑城之事应当宽松,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第二段则通过比较佛塔和庙宇的做法,强调了做事要有名有利,而不必为了名声去做一些本不应该做的事情;第三段则通过互相争辩的方式,展现了两人在对待政治问题上的分歧和矛盾;最后一段则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之间相互指责的态度的看法。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绘,展现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诗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