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飞蚊绕鬓鸣,却忘时节是新正。
只应朝暮须风雨,便作疏檐泻竹声。
【注释】:
正月十九日:正月初九日,古代称“上元节”或“灯节”。
暴热:非常炎热。
一夜飞蚊绕鬓鸣,却忘时节是新正:
飞蚊:即蚊子。
却忘时节是新正:忘却了现在是正月十五(上元)佳节。
朝暮:早晚。
须风雨:必定要刮风雨。
疏檐:稀疏的屋檐。
竹声:雨滴打在竹林中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正月十五(即元宵节)夜晚,因为酷热难耐,突然被一阵飞蚊吵醒,并由此引发对节日和天气变化的联想。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节日的期待与热情,以及在炎热中感受到的微妙变化。
首句“一宵飞蚊绕鬓鸣”,以“飞蚊”比喻夏日的蚊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高温下难以入睡的情景。这里的“绕鬓鸣”不仅描述了蚊子的活跃状态,也隐喻了作者内心的焦躁不安。这种描写既展现了自然环境的热烈,又映射出人的情绪波动,增添了诗意。
次句“却忘时节是新正”,则是对前一句的转折,表达了诗人在炎热中忘却了节日的重要性,反而感到烦躁不安的情绪。这里的“时节”指的是特定的节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节日的氛围,而“新正”则是指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和希望。诗人在此表现出对节日的淡漠,可能是由于天气原因,也可能是对繁忙节日活动的厌倦。这种情绪的转变增加了诗的层次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只应朝暮须风雨,便作疏檐泻竹声”则转向了天气的变化,暗示了即将到来的风雨。这种变化虽然可能带来短暂的凉爽,但也预示着节日的结束和忙碌生活的开始。诗中的“疏檐”、“竹声”等意象,不仅增强了画面感,也让人联想到节日的热闹场景和人们的欢声笑语,形成了对比和反差,使整首诗更具戏剧性。
这首诗通过描绘节日之夜的环境和氛围,展示了诗人在不同时间段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最终的期待,再到对即将到来的风雨的预感,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复杂的转变。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反映了人们对节日的独特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