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视月通角,蝉想丸目入。
果裸祝螟蛉,天风化阴鹢。
物变知品殊,尚可易形质。
真人友造化,故与物为一。
持此诚与神,可贯金与石。
何为辄入木,厌世未肯出。
衣冠俨如生,隐若陆顾笔。
非同木居士,聋俗竞禳祓。
又非罗公远,戏隐逞幻术。
疑是青羊老,合江聊示迹。
薄游附驿车,灵宫居二室。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逐一分析。此诗是木文真人章圣朝合州进到其事甚怪至京,其木中人呼万岁者三诏赐崇福宫的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咏叹木文真人之木,表达了对木文真人的敬仰之情。

“犀视月通角”:用犀牛看月亮,可以看见月亮的角。犀牛的眼睛像明月一样明亮,所以犀牛能看到月亮。比喻人的眼光锐利,能够洞察一切(或:用犀牛看月亮来比喻人的锐利眼光)。

“蝉想丸目入”:形容人的眼晴明亮。蝉眼似珠子般明亮,所以用蝉眼来形容眼睛明亮(或:形容人的眼睛明亮如同蝉眼)。

“果裸祝螟蛉”:用果壳裹住螟蛉虫(即蚊子)来祈祷,希望它不要被吃掉。比喻希望借助外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用果壳裹住螟蛉,希望它不要被吃)。

“天风化阴鹢”:天风吹动乌云,使阴暗的云彩变成明亮的云朵。比喻事物发生转变(或:自然现象的变化)。

“物变知品殊”:事物发生变化后知道不同事物的品质是不同的(或:通过事物的变化来判断事物的品质)。

“何为辄入木”:你为什么不进入木里呢?何为:为什么;辄:就。意思是说木文真人为什么不进去呢?(或:为什么你不进入木头里去呢)。

“厌世未肯出”:厌恶世俗的人不肯离开(或:厌倦于世俗的人不肯离去)。

“衣冠俨如生”:穿着衣服戴着帽子庄重严肃得像活着的人一样。形容仪容庄重。俨:端庄的样子。

“非同木居士”:不是一般的木头居士,指有道术的人。木居士:旧时称修行学道的僧人。

“聋俗竞禳祓”:盲从世俗的人竞相祭祀祈福。聋:盲从,迷信。俗:指世俗之人。竞:争着。禳祓:古代迷信认为可以驱逐灾殃的一种仪式。

“又非罗公远”:又不是罗公远那种道士,指有道术的人。

“戏隐逞幻术”:又不是什么道士罗公远,他以幻术戏耍人。(或:他又不是什么道士罗公远那样的道士,只是玩些幻术逗弄人罢了)(又:又不是什么道士罗公远,他用幻术来戏弄人。)。

“疑是青羊老,合江聊示迹”:好像是青羊老人,在合江处留下痕迹。合江:古地名,今四川合江县。青羊老人:指传说中的仙人老子。《史记·老子韩非传》:“自汉以来,天下莫不倾慕道术之士,唯老子独好修玄静。”青羊老人就是老子的化身。

“薄游附驿车”:轻闲地游玩,附在驿车上。薄游:悠闲地游览。附:依附,随从。驿车:驿站上的车辆。泛指旅途中的车子。

“灵宫居二室”:神灵的宫殿位于皇宫内二个屋子之中。居:居住、停留。二室:两个房间或两个地方。

【赏析】

这首诗是咏物诗。诗人通过咏叹木文真人之木,表达了对木文真人的敬仰之情。

首句“木文真人章圣朝”点明咏物对象——木文真人。木文真人是唐宪宗元和年间的道士。据《唐才子传》记载,木文真人曾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七位诗人有过交往。“章圣朝”指唐代宪宗皇帝李纯执政时期。这里既指宪宗皇帝当政时期,也暗含了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合州进到其事甚怪”一句表明木文真人之木是在合州进献朝廷的。“其木中人呼万岁”说明人们看到木文真人之木而发出惊叹。“诏赐崇福宫”表示皇帝赏赐给他的住所,进一步表明木文真人受到皇帝的赏识。

中间四句主要描写木文真人之木的神奇之处。“犀视月通角,蝉想丸目入”两句写木文真人之木具有穿透日月的能力。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木文真人之木的神奇之处,同时也赞美了木文真人之木的高深莫测(或:用犀牛看月亮来比喻人的锐利眼光),使人产生敬畏感。“果裸祝螟蛉,天风化阴鹢”两句写木文真人之木能使飞虫变化成为人,这是木文真人之木具有神秘的力量。“物变知品殊”两句写事物发生转变后知道不同事物的品质是不同的。这里既赞美了木文真人之木具有神奇的力量,又表现了作者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

末六句主要描写作者对木文真人之木的看法。“何为辄入木,厌世未肯出”两句写木文真人之木不进入人间,厌恶世俗的人不肯离开。这里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木文真人之木的崇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态度。“衣冠俨如生,隐若陆顾笔”两句写木文真人之木穿着衣服戴着帽子庄重严肃得像活着的人一样。“非同木居士,聋俗竞禳祓”两句写木文真人之木不是一般的木头居士,盲从世俗的人竟相祭祀祈福。“又非罗公远”,又不是什么道士罗公远那样道士,只是玩些幻术逗弄人罢了。“疑是青羊老,合江聊示迹”两句猜测木文真人之木可能是青羊老人,在合江处留下痕迹。“薄游附驿车”,轻闲地游玩,附在驿车上。“灵宫居二室”,神灵的宫殿位于皇宫内两间屋子之中。最后两句写诗人自己的看法:“持此诚与神,可贯金与石。”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相信木文真人之木具有神奇之力,可以贯穿金石。这里表现了作者对木文真人之木的高度赞扬。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四句总写木文真人之木的特点,后六句具体描写木文真人之木的神奇之处。中间四句写其神奇之处,末六句写其作用,最后两句总结全文。

全诗采用赋体的形式,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通过对木文真人之木的描述,赞美了他神奇而又崇高的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