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侯拄笏意千里,肯为俗弹头上冠。
何时盛之青琐闼,妙语付以乌丝栏。
日边人去雁行断,江上秋高枫叶寒。
向来叔度傥公是,一见使我穷愁宽。
向侯拄笏意千里,肯为俗弹头上冠。
什么时候能到青琐门内去,将那妙语交给乌丝栏来写呀!
日边人去雁行断,江上秋高枫叶寒。
以前听说叔度先生是真公,今天一见使我穷愁都消散。
注释:
次韵向君受感秋二首其二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词。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的志向与愿望。后两句写自己的愿望能否实现,并表达了希望与友人相见的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作于元和六年(811)。当时,作者正在长安任左拾遗,而友人刘禹锡则在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幕中作宾客。
“向侯”,指刘禹锡的从兄刘向,字子政。他曾官至太子少傅,故称。“拄笏”,古代官员用的手杖,这里泛指做官。“千里”,形容官职之高,仕途之远。“肯”是愿意的意思。“俗弹”,指庸俗的言谈。“头上冠”,指戴在头上的帽子。“乌丝栏”,指书写用的墨条和笔。“青琐闼”,“青琐门”,指宫门。“青琐”,用青琐环为饰的宫殿门,这里指代朝廷。“盛之”,使……兴盛。“青琐闼”,即指朝廷。这两句说自己虽然有高官厚禄,但不愿做世俗人,不愿以俗语入奏,更不想戴上帽子。
下面四句,抒发了诗人渴望与友人相见、畅谈的强烈愿望。“何时”三句,诗人设想自己在朝廷中受到重用,能进入朝廷,与刘向见面的机会就多了:“妙语”,优美的言辞,这里指好文章或佳作。“付以”,交给。“乌丝栏”,指卷轴,用来题写文字。“叔度”,指东汉末年名臣黄宪的字,黄宪曾任九江太守,号九江太守。“傥”,或许,也许。“一”,同“已”。这两句说什么时候才能到朝廷里来,把那些优美的言辞交给我吧!让它们被记载下来。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日边”三句,意思是太阳落山以后,大雁排成了一行向南飞去;江上秋风凄冷,一片萧瑟;从前听说刘向是贤人,今天见了刘向,我的烦恼忧愁全消解了。这几句诗通过描写景物,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感情。
此诗语言朴实,不事雕琢,但含义深广,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