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自晋始,盖因其风俗之清而流之于妍。
降而六代,又以其习尚之笃而溺之于专。
维唐设科,身判书言。
作成自初,欧褚争先,薛靓张颠,颜真迎便。
中世而后,虽经生楷隶,犹得以扬镳而鸣鞭。
五季日卑,吾宋兴焉。
士以德进,舍艺之偏。
既窒其进取之涂,故世之以书名家者,皆不杂以人而纯乎天。
更八叶之豫丰,乃设学而详延。
有芾者出,集其大全。
盖繇羲献而来,溯崇观而前,或营萃以拔棘,或宫墙而及肩,或小醇而大疵,或舍正而取权。
六书之统,殆所谓芾之死不得其传也。
巘巘乔岳,洋洋大川,草木风云,波涛蛟鼋。
我系此评,其然岂然。
较三十里,后八百年。

这首诗是宋代米芾所作的一首书法论文。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论书自晋始,盖因其风俗之清而流之于妍。
  • “论书”指的是讨论书法的文章或评论。
  • “自晋始”意味着从晋代开始有关于书法的讨论。
  • “盖因其风俗之清而流之于妍”指的是书法因受到清新的风尚影响,逐渐变得优雅。
  1. 降而六代,又以其习尚之笃而溺之于专。
  • “降而六代”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六朝时期。
  • “又以其习尚之笃而溺之于专”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书法的审美和追求变得更加偏执和专一。
  1. 维唐设科,身判书言。
  • “维唐设科”指的是唐代设置了科举考试来选拔文人。
  • “身判书言”意味着书法家们开始独立于文学领域,各自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观点。
  1. 作成自初,欧褚争先,薛靓张颠,颜真迎便。
  • “作成自初”指的是从唐朝初期起,书法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发展和完善。
  • “欧褚争先”指的是欧阳询和褚遂良两位书法家在书法上的竞争。
  • “薛靓张颠”指的是薛稷和张旭两位书法家的书法风格。
  • “颜真迎便”指的是颜真卿的书法风格。
  1. 中世而后,虽经生楷隶,犹得以扬镳而鸣鞭。
  • “中世而后”指的是中唐时期以后。
  • “经生楷隶”指的是楷书和隶书的书法作品。
  • “扬镳而鸣鞭”是指这些书法作品可以像骑马的人挥动马鞭一样自由地展示自己的风格。
  1. 五季日卑,吾宋兴焉。
  • “五季”指的是五代时期。
  • “日卑”意味着这个时期的书法水平较低。
  • “吾宋兴焉”是指北宋时期书法的发展和兴起。
  1. 士以德进,舍艺之偏。
  • “士以德进”指的是士人通过德行而不是书法技艺来获得地位。
  • “舍艺之偏”指的是舍弃了书法中的其他技艺。
  1. 既窒其进取之涂,故世之以书名家者,皆不杂以人而纯乎天。
  • “既窒其进取之涂”意味着已经限制了追求书法技艺的道路。
  • “世之以书名家者”指的是那些以书法著称的人。
  • “皆不杂以人而纯乎天”指的是这些人的书法纯粹自然,没有掺杂其他因素。
  1. 更八叶之豫丰,乃设学而详延。
  • “更八叶之豫丰”指的是经历了八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
  • “乃设学而详延”指的是北宋时期设立了学校并广泛邀请学者。
  1. 有芾者出,集其大全。
  • “有芾者出”指的是出现了一位名叫米芾的书法家。
  • “集其大全”指的是他汇集了各种书法流派和风格。
  1. 盖繇羲献而来,溯崇观而前,或营萃以拔棘,或宫墙而及肩,或小醇而大疵,或舍正而取权。
  • “盖繇羲献而来”指的是米芾受到了古代书法家如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影响。
  • “溯崇观而前”指的是追溯到古代书法的高峰时期。
  • “或营萃以拔棘”指的是有时需要清除杂草才能显露出树木的本质。
  • “或宫墙而及肩”指的是有时需要靠近宫殿墙壁才能看到整体。
  • “或小醇而大疵”指的是有时需要从小处着手才能发现大的瑕疵。
  • “或舍正而取权”指的是有时需要放弃常规而采取新的手法。
  1. 六书之统,殆所谓芾之死不得其传也。
  • “六书之统”指的是汉字的结构和组成规则。
  • “殆所谓芾之死不得其传也”指的是米芾在传承和发展书法艺术方面遇到了困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