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惟绍兴,扶危支倾。
揠校涖戎,不识一丁。
先王奋呼,起自诸生。
经通谊明,笔妙墨精。
翠微之诗,五岳之盟。
祁阳整旅,东松纪行。
迹遍九州,气凌三精。
粤时出师,首兹抗旌。
规模弗愆,忠愤莫撄。
上心载嘉,奎章式形。
谓朕何忧,惟尔责成。
以百万师,观我甲兵。
仅四十里,复我旧京。
日却阳侯,星陨中营。
苌血遂碧,狐史漫青。
天不诱衷,曷其底宁。
伤哉离骚,坐此修能,冰镂芷馨。
惟帝鉴忠,惟人与诚。
烈并褒鄂,志恢幽并。
有奕龙迹,遹昭骏声。
遗墨既刊,大猷是经。
对于庙祧,岂惟云仍。
【注释】:
鄂忠武王出师疏帖赞:于惟绍兴,扶危支倾。揠校莅戎,不识一丁。先王奋呼,起自诸生。经通谊明,笔妙墨精。翠微之诗,五岳之盟。祁阳整旅,东松纪行。迹遍九州,气凌三精。粤时出师,首兹抗旌。规模弗愆,忠愤莫撄。上心载嘉,奎章式形。谓朕何忧,惟尔责成。以百万师,观我甲兵。仅四十里,复我旧京。日却阳侯,星陨中营。苌血遂碧,狐史漫青。天不诱衷,曷其底宁。伤哉离骚,坐此修能,冰镂芷馨。惟帝鉴忠,惟人与诚。烈并褒鄂,志恢幽并。有奕龙迹,遹昭骏声。遗墨既刊,大猷是经。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岳飞的诗。诗中对岳飞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全诗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岳飞的武勇;第二层,写岳飞的忠贞爱国精神;第三层,写岳飞的谋略;第四层,写岳飞的功德。
首联“于惟绍兴,拔校莅戎,不识一丁”,点明绍兴是南宋的都城。岳飞率军抗金,收复失地,使国家从灭亡边缘走了出来,因此作者赞扬他“扶危支倾”。“揠校”指用武力强行征服的意思,这里暗指宋将韩世忠、张俊、刘光世等领兵南侵。“不识一丁”是指宋将张俊率军南下,在洞庭湖一带,连败岳飞的部将牛皋、杨再兴等将领。
颔联“先王奋呼,起自诸生”,“先王奋呼”,是指岳飞受国难激发而奋起反抗金兵入侵。“起自诸生”是指岳飞在应举考试前曾参加过太学学习。“经通谊明,笔妙墨精”,意思是说他通晓儒学经典,懂得人情世故;他的文才高妙,文章写得精美绝伦。“翠微之诗”指岳飞所作的《满江红》词;“五岳之盟”指岳飞和张宪在华山结为生死同盟。“祁阳整旅”,“东松纪行”,指岳飞率领军队在陕西、四川等地作战。“迹遍九州”,“气凌三精”,意思是说岳飞所到之处,足迹遍及九州大地;他率领的军队威震三军,所向无敌。
颈联“粤时出师,首兹抗旌”,“粤时”即此时,指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抗旌”指岳飞率领军队抵抗金兵入侵。“规模弗愆”,“忠愤莫撄”,意思是说岳飞的北伐规模没有超过自己原来的设想,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愤怒没有被金兵所屈服。“上心载嘉”,“奎章式形”,意思是说皇帝对他的功绩十分欣赏,并且把这一功绩记载在圣旨上;皇上对他非常器重,把他的事迹镌刻在铜柱上。
尾联“谓朕何忧,惟尔责成”,“谓朕何忧”,意思是问皇上有什么可忧虑的事;“惟尔责成”意思是说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责任也完成了。“以百万师”,指岳飞率领着庞大的军队;“观我甲兵”,意思是观看我们这些精锐部队。“仅四十里”,“复我旧京”,意思是说岳飞只带了很少的兵力就收复了被金军侵占了的襄阳等六郡。这两句是对岳飞用兵灵活机动、善于用兵的赞赏。“日却阳侯”,“星陨中营”,指岳飞在战斗中击溃金军的进攻。“苌血遂碧”,“狐史漫青”,意思是说岳飞的鲜血洒遍了整个军营;金军主帅兀术的头颅滚落在阵中。“天不诱衷”,“曷其底宁”,意思是说上天不引诱金朝统治者归降,金人不能得逞。这里的“诱衷”指诱降之意。“伤哉离骚”,指作者感叹自己像屈原一样遭受排挤打击;“冰镂芷馨”,意思是说就像冰上的镂空花纹一样洁白无瑕。“惟帝鉴忠”,“惟人与诚”,意思是说只有神明能够鉴察岳飞的忠心,只有人心才能了解岳飞的真诚。“烈并褒鄂”,“志恢幽并”,意思是说岳飞的功勋与东汉名臣班固、窦宪相等;他恢复燕云地区的志向与汉将卫青、霍去病不相上下。“有奕龙迹”,“遹昭骏声”,意思是说有奕如神龙般矫健的足迹;岳飞的声誉传遍天下。“遗墨既刊”,“大猷是经”,意思是说岳飞留下的文字已经刊版出版;他将一生的军事战略写成了《武经七书》。
这首诗对岳飞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颂扬。它歌颂了岳飞的武功、忠义、谋略和功绩四个方面。诗中既有对过去英勇善战的回顾,也有对其未来建功立业的期望;既有对个人品德的称颂,又有对其军事才能的认可;既有对其爱国情怀的赞美,又有对其忠诚品质的赞扬。全诗语言简练流畅,情感真挚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