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起秋夜,露冷梧叶飞。
棘林照熠耀,促织无停机。
窗前有孤鵩,鸣啸声譩譩。
援琴鼓清商,哀怨凝金徽。
伯牙久不作,至音知者稀。
徒令世俗耳,增此儿女悲。
弃置复弃置,明月斜侵帷。
【注释】
凉风:秋风。
熠耀:发光,发亮。
棘林:棘丛中。
孤鵩:即杜鹃(qīdù),鸟名。
援琴:拿起琴。
清商:古代一种音乐,多指悲凄的乐曲。
伯牙: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相传他弹琴能知音意。
至音:最好的音乐。
徒令:白白地,白白地使。世俗耳:一般俗人的耳朵。
儿女悲:指女子因离别而忧伤。
明月斜侵帷:月光斜照在帷幕上。
【赏析】
秋夜,是萧瑟的季节。秋风阵阵袭来,吹得梧桐叶儿纷纷飞落,寒气袭人。诗人身处这凄凉的环境之中,不禁感慨万端。他看到棘林中萤火虫闪烁发光,听到了窗外杜鹃声声哀鸣,更看到了那被秋风所惊扰的鸟儿们无家可归、四处乱飞的景象,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秋夜杂兴》。
首句写秋风起,点明季节和气候,“凉”字点出秋天的特征,也暗示了诗人的心情。“露冷梧叶飞”,写露水打湿了梧树叶子,叶子随风飘飞,形象生动,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次句“棘林照熠耀,促织无停机。”棘林中萤火虫闪烁,蟋蟀不停地叫唤,表现出深秋时节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第三句“窗前有孤鵩,鸣啸声譩譩。”诗人抬头望见窗前的一只孤独的杜鹃鸟,它在鸣叫着,声音急促。
第四句“援琴鼓清商,哀怨凝金徽。”这时诗人拿起琴准备弹奏一曲,但因为心中哀伤而难以成曲。这里的“清商”是指悲切的音乐;“金徽”则是琴上的装饰,这里借指诗人心中的悲伤。
第五句“伯牙久不作,至音知者稀。”引用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表示自己久未创作音乐,而能够领悟此理的人很少。
第六句“徒令世俗耳,增此儿女悲。”诗人叹息说,这些音乐只能引起一般俗人的兴趣和悲哀,并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快乐或解脱。
第七句“弃置复弃置,明月斜侵帷。”诗人感叹时光易逝、人事难料,月亮已经西斜,照进了自己的房间。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