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江之干,故迹百堂寺。
寺垫徙于旁,遗构十一二。
百堂依岩崖,像貌宛以备。
间虽或雕缺,亦足起敬畏。
江流几浅深,江木几荣悴。
舟车日往还,兴寝谁复议。
炉香有馀烬,无乃妄侥觊。
独叹镌凿功,绵历何所自。

【注释】

百堂寺:位于今四川省江津市,因寺内有一尊佛像而得名。江之干:指长江的支流。故迹:古迹。

徙于旁:迁移到旁边。遗构十一二:留下的建筑物只有十分之二三。

百堂依岩崖:一百间房屋都依山而建。像貌宛以备:佛像的样子逼真而齐全。

间虽或雕缺:但有时雕刻有缺损。亦足起敬畏:也足以让人感到敬畏。

几浅深:几乎浅薄。江木几荣悴:江边的树木几乎都是枯萎的。

舟车日往还:船只和车辆每天都在来往。兴寝谁复议:谁还有心思去议论这件事?

炉香有馀烬:香炉里还留有余烬。无乃妄侥觊:难道是徒劳地希望吗?

独叹镌凿功:独自感叹镌刻凿打石头的功劳。绵历何所自:延续了多少年代啊?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春末夏初。当时诗人正在四川江津,游览了百堂寺后,感慨颇多,便写下了这首题咏之作。

首联点出“百堂寺”这个题目,说明此诗写的是该寺的遗迹。“巍峨江之干”,“江之干”,即长江之滨,这里突出了江津的地理位置。“故迹百堂寺”,“故迹”,指的是古寺旧址;“百堂”,指寺庙之多;“寺垫徙于旁”,意思是旧庙被搬迁到了旁边的山上。这两句写百堂寺旧址的情况,为后文写百堂寺的遗址打下伏笔。“遗构十一二”,指仅存的部分建筑,大约十分之二三罢了。这一句承上启下,既交代了百堂寺的现状,又为下面描写百堂寺的遗构提供了依据。

颔联写百堂寺的遗构。“百堂依岩崖”,百堂寺的殿堂几乎都依山而建;“像貌宛以备”,指佛像的形态逼真而齐全。这两句描绘了百堂寺遗基的形制特点,与前两句相呼应,写出了百堂寺旧址的基本情况。

颈联写百堂寺的残壁断碑。“间虽或雕缺”,说的是尽管有些墙壁上有残缺;“亦足起敬畏”,即使是残缺不全的墙壁,也足以令人产生敬畏之心。这二句既写出了百堂寺遗址残破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对百堂寺遗址的崇高敬意。

尾联写百堂寺遗址的荒凉。“江流几浅深”,“江流”,指江水;“浅深”,指水位高低。“几”字用得极妙,写出了江水涨落无常、时深时浅的情态,使百堂寺遗址显得更加凄凉。“江木几荣悴”,江边树木几乎都是枯萎的。“荣悴”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江津一带水土流失严重、林木凋零的景象。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舟车日往还”,“舟车”,泛指往来的车船等交通工具;“日往还”,表示每天不断地往来。“兴寝谁复议”,“兴寝”,指睡眠休息;“谁复议”,没有人再讨论了。这二句写出了百堂寺遗迹被破坏之后,人们已无人再去关注这一历史遗址了。

全诗通过对百堂寺遗址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百堂寺遗址的无限感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人民遭受战乱的不幸命运。在写法上,诗人采用了先写百堂寺的现状,再写其遗构,然后分别从自然景观和社会现实两方面来写百堂寺遗址的变化,最后归结到对百堂寺遗址的感怀,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平白如话,感情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