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外青骢拥月题,寺中笑语逐云低。
不知春色老不老,来访禅林西复西。
心地虚明檐外竹,舌声长广眼前溪。
幽寻寓我清凉境,何必羁愁念故栖。
这首诗是诗人在西林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意的领悟。
首联“寺外青骢拥月题,寺中笑语逐云低。”描绘了诗人在寺院外看到的一幅画面:一匹青色的马儿紧紧跟随在月光下的身影,而寺院内传来的欢声笑语仿佛随风飘散,渐渐消散在云端之下。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夜景图,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
颔联“不知春色老不老,来访禅林西复西。”则是诗人对于春天的感慨。他不知道春天是否已经老去,但仍然选择来到这片禅林中,寻找那份宁静与清凉。这里的“春色”可能指的是大自然的美,也可能是比喻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或者状态。而“禅林”则是指佛教寺院,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境界。
颈联“心地虚明檐外竹,舌声长广眼前溪。”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认为自己的心地如同檐外高耸的竹子一样空明,而他的言语如同眼前流淌的溪水一般悠扬。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思想的领悟,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尾联“幽寻寓我清凉境,何必羁愁念故栖。”则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认为通过深入自然的探寻可以寄托自己的心灵,不必因为羁绊而忧虑。这里的“羁愁”可能指的是人世间的烦恼和忧愁,而“念故栖”则可能是指怀念故乡或者过往的生活。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超脱世俗束缚的追求。
整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禅宗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通过对春天、禅林、心地、舌声等元素的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