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陌尽清闲,鸾鹤飘然任往还。
九棘三槐前鲁国,一椿五桂老燕山。
姓名玉笈琅函上,班次珠宫贝阙间。
数百年来传洛学,尽从尹喜望秦关。
【注释】
1、清闲:安闲。
2、鸾鹤:指凤凰,这里比喻李巽岩。
3、九棘三槐:周代朝廷建有九棘、三槐九棘为天子之树,三槐为公卿大夫所居,这里借指朝中显要。
4、鲁国:春秋时期鲁文公封孔子为“褒成宣父”,故称孔门。这里是借指李巽岩的师门。
5、燕山:山名,在今北京市。这里是借指北方。
6、玉笈琅函:指道家经典。
7、珠宫贝阙:借指道教宫观。
8、尹喜:传说是老子的老师,他住在秦关,也就是函谷关。这里借指李巽岩的师门。
【赏析】
此诗是一首赠别之作,诗人对友人的前途充满希望和祝福。全诗语言优美,意境高远,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首联以“乌衣巷陌尽清闲”起兴,写自己与友别时的情景。乌衣巷,位于南京秦淮河南岸,是六朝时贵族聚居的地段。李巽岩曾住在这里,所以用“乌衣巷陌”起兴。“尽清闲”三字点出李巽岩的生活态度——悠闲自在,不问世事。这一句既是实写,又含有虚意,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境界。
颔联两句是说,李巽岩的师门如同鲁国的孔子一样崇高伟大,而他的师道却能像燕子山的桂树一样茁壮成长。上句写师门崇高,下句写师道茁壮,都暗含着对李巽岩的赞美之意。
颈联两句是说,李巽岩的名字已经列在玉笈、琅函之上,其班次也位列珠宫、贝阙之间,这都表明他的学问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两句既赞美了李巽岩的学识,又寄寓了他的殷切希望。
尾联两句是说,数百年来,洛阳的学术一直传布于天下,而这一切都是从尹喜开始的。这两句既表现了洛阳学术的历史渊源,又寄寓了对李巽岩的祝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