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榜中同进士,伏羲手里探花郎。

诗句如下:

盘古榜中同进士,伏羲手里探花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孙山所作,表达了对科举制度下文人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诗中的“盘古榜”指的是科举考试的榜单,而“探花郎”则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地位仅次于状元、榜眼。诗人通过对比历史人物伏羲(传说中的创世神)和当代的探花郎,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和对现实失望的情感。

孙山以“盘古榜中同进士,伏羲手里探花郎”为题,描绘了科举考试的辉煌与荣耀,以及探花郎在官场上的卑微地位。他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展现了科举制度下的不公平现象。其次,孙山用“石动筒尝诣国学”来引入话题,石动筒是一位唐朝的学者,他曾经前往国子监学习。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也是科举考试的场所。石动筒在国子监求学时,询问博士科举考试的具体情况。博士告诉他,孔门有七十二位弟子,只有少数几人能获得高官厚禄;而其他人则只能担任低级官员。这个例子进一步印证了科举考试的选拔制度导致了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的固化。最后,孙山通过“关岭云横骑马客,曲江春竞探花郎”来描绘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他描述了关岭上的云彩横卧,骑着马的文人匆匆离去;而在曲江边,春意盎然,文人纷纷参加探花郎的宴会。然而,这些文人的地位却非常卑微,他们只能在曲江边的宴会上尽情享受春天的美景。这反映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困境。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科举考试的描述和文人生活的描绘,揭示了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它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社会变革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