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脱林梢处处秋,壮怀易感更登楼。
日斜钟阜烟凝碧,霜落秦淮水慢流。
人似仲宣思故国,诗如杜老到夔州。
十年前作金陵梦,重抚栏干说旧游。
【注释】
叶脱:树叶落去,露出树枝。
仲宣:三国时蜀汉诗人陈寿,字承明,以善为《登楼赋》著称。
夔州:四川奉节县,杜甫曾在此居住。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诗写诗人与友人虞智父登上金陵的清溪阁后,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于是抚今追昔,回忆当年作金陵之梦,重游旧地的情景。全诗语言凝炼,意境高远,感情深沉。开头二句,写金陵秋天的景色;三、四句,写登楼所见;五六句,写登楼所感;末二句,写抚今追昔的心情。
首联“叶脱林梢处处秋,壮怀易感更登楼。”写登高所见之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受。“叶脱”二字用笔轻灵而富有变化。“处处秋”,是说到处是一片秋色,这不但写出了季节的变换,而且也写出了景物给人的感受;“处处处”,既突出了“处处”,又突出了“秋”这个特点。“壮怀易感”、“更登楼”是说作者面对满目秋色,心中不禁涌起豪情壮志;但这种豪情壮志,在看到眼前景象后,却容易产生感慨。“易感”一词说明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感受,也说明他内心情绪的变化。“易感”的原因是“壮怀”。这一联,前半句写景,后半句写情,一实一虚,互相映衬,使诗歌富于变化而又浑然一体。
颔联“日斜钟阜烟凝碧,霜落秦淮水慢流。”写诗人登上清溪阁后看到的金陵秋景。这里所说的“日斜”、“钟阜”、“烟凝”、“霜落”等词,都给人以萧瑟之感;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感受上,而是进一步从自然景物的变化中感受到人事的变迁。“日斜”二字,不仅写出了时间已近傍晚,还暗示出诗人此时心情的沉重。钟阜山,即钟山,在南京市东,山上建有南唐故宫,故又名南苑。这里所说的“钟阜”,指的是南唐金陵。“烟凝”二字,既点明了天气的寒冷,又写出了秋意的浓重;而“凝碧”两字,则使人想到秋天的天空湛蓝,云气蒸薄,如玉带环绕着金陵城。“霜落”两字,使人想到深秋时节霜雪降落,江水流动减缓,江边树木凋零。这两句诗,既写了秋天景色的特点,同时又写出了诗人对这种景色的感受。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历史上金陵的盛衰兴亡,从而产生了无限感慨。“日斜钟阜烟凝碧”,是从眼前的景色中引出历史的联想;“霜落秦淮水慢流”,则是从历史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这两联都是从眼前景色引出历史的回忆,再从历史的回忆回到现实的观感,因此,它所表现的感情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它既表现了金陵的盛衰兴亡,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当前生活的感受,反映了他对现实的认识。这样,就使得这首诗既有历史的深沉,又有现实的鲜明特色。
颈联“人似仲宣思故国,诗如杜老到夔州。”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历史上的人物,由历史的回忆回到现实的观感。这里所说的“仲宣”,是三国时蜀汉著名的诗人陈寿,字承明,他的《登楼赋》很有名。他因思念故国而作了这篇《登楼赋》。这里的“思故国”,既是对陈寿的赞语,也是诗人自己的自况。“诗如杜老到夔州”,是指杜甫晚年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一带)所作的《咏怀古迹》,其中有《八阵图》、《诸葛庐》两篇著名作品。这里所说的“老”,是杜甫晚年的意思。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所以称他在夔州为“到”。这两联都是从历史或现实的人中引出对古人的评价。诗人在这两联中所赞扬的是那些具有爱国精神的历史人物和诗人。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伟大人物,他们的思想和作品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些内容和前面所写的历史或现实的景色和感受相配合,构成了这首诗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
尾联“十年前作金陵梦,重抚栏干说旧游。”是诗人由当前的景色回到过去的梦境,从梦中回到现实的观感。“十年前”,是指作者十年前来到南京,当时他还只是初来乍到,对南京的一切还不熟悉;现在他已是年过半百,对南京有了较深的了解和认识;十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许多想法和看法。“作金陵梦”,是指作者当年在南京所作的梦;“重抚栏干”,是指作者如今又走到旧地重游;“说旧游”,是指作者在重游旧地时回忆起过去的生活。这一联所表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有对当前生活的感受;既有对历史的认识,也有对现实的观感。这一联与前面所写的历史或现实的景色和感受相呼应,把整首诗的思想内容统一起来。
此诗通过登高望远,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和自身境遇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诗中描绘了金陵秋景的壮丽多姿,并巧妙地将景物与历史典故结合起来,借古抒情言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