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岂特文章工,赤心白日相贯通。
先与吴人除二凶,次与吴田谋常丰。
乃与徒役开西湖,狭者使广塞者除。
溉田不知几万夫,其田立变为膏腴。
世世可知无旱枯,吴人衣食常有馀。
有馀之人善可趣,官司亦可省刑诛。
无穷之利谁与俱,前有白傅后有苏。
翰林如此能成务,吴人叩额呼为父。
未知何处立生祠,定是吴山行坐处。
翰林却过淮之东,无人不看眉阳公。
玉堂气貌将以恭,又到南城寻老农。
仍使尊中酒不空,玉泉最好白醅醲。
便将玉水倾喉咙,须臾醉倒无忧翁。
老翁虽醉不敢迂,记得杭州三事书。
欲毗舜智皋陶谟,事防沮隔有所拘。
翰林此说若行诸,圣朝惠泽可大敷。
譬如雷雨动天衢,旷然霈然而廓如。
无分草木与虫鱼,一时奋振皆沾濡。
满堂饮酒尽欢娱,更无一人泣向隅。
这首诗是苏轼对吴人的一种赞扬和期望,也是他对自己政治生涯的一种期待。
诗的开头两句“翰林岂特文章工,赤心白日相贯通”,表达了作者对于翰林学士的职责和使命的理解。他认为翰林学士不仅需要有高超的文采和才华,更需要有一颗赤诚的心,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诗人描述了翰林学士在地方上的政绩:“先与吴人除二凶,次与吴田谋常丰。”这里,“二凶”指的是地方上存在的两大问题,即贪腐和苛政。而“吴田谋常丰”则是指翰林学士通过改善政策,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诗人又描绘了翰林学士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成就:“乃与徒役开西湖,狭者使广塞者除。”这里,“西湖”指的是当地的湖泊,“徒役”指的是当地百姓。诗人描述翰林学士带领百姓一起修建了西湖,使得湖泊的面积得到了扩大,同时也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
诗人又描述了翰林学士在农业发展方面的贡献:“溉田不知几万夫,其田立变为膏腴。”这里,“灌溉田”指的是农田的灌溉工作,“膏腴”则是形容土地肥沃的样子。诗人描述翰林学士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劳动力来灌溉农田,但结果却是田地变得肥沃起来,农民们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
诗人以“无穷之利谁与俱,前有白傅后有苏”结束了全诗,表达了自己对翰林学士的期望:希望他能继续为人民造福,成为一代名臣。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翰林学士的敬仰之情,认为他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