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会扬子,汹汹东南骛。
海门划前开,金山屹中据。
鼓钟食万指,金雘栖千柱。
夜庭游月波,晓观抟香雾。
天清猿鸟哀,风暗鱼龙怒。
云物横古今,涛波阅晨暮。
三州气色来,上下端倪露。
伟哉元气间,此胜知谁聚。
念昔憩精庐,登临辄忘去。
汲新试团月,饭素羹魁芋。
妙兴入芳藤,真境在芒屦。
别来景暑换,寤寐经从处。
忽蒙珠璧投,了与云峦遇。
幽光烱肝肺,爽气森庭户。
区中多滞念,方外饶奇趣。
寄语山阿人,泠然行复御。
【注释】
江流:指长江。
扬子:长江的别称,因江口有扬子渡而得名。
汹汹:波涛汹涌的样子。
东南骛:向东南奔流。
前开:指金山寺前的海门。
金雘:指佛塔。
夜庭游月波:晚上庭院中观赏月色。
晓观抟香雾:清晨观看香烟缭绕的景象。
三州:泛指吴郡(今江苏苏州)一带。
气色:气象、天象。
精庐:僧人居住的小屋。
汲新试团月:取水烹茶。
饭素羹魁芋:吃饭时吃用粗粮做成的饭。
妙兴:美好的兴致。
芳藤:芳香的蔓草,这里指寺院里的长青树木。
芒屦:草鞋。
幽光烱肝肺:形容景色非常美丽。
区中多滞念:心中有许多忧虑。
方外:佛教语,指与世俗隔离的地方。
奇趣:奇特有趣的事物或境界。
泠然:清凉的样子。
行复御:步行而行。
【赏析】
此诗为登金山作,写景叙事兼而有之。诗人从山脚下出发,沿途登山,一路欣赏风景,一路吟咏。金山在浙江嘉兴南面,面临太湖,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山上有金山寺,相传为唐代高僧慧能讲经说法处。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金山时的所见所感。
首联“江流会扬子,汹汹东南骛”,点出金山所在之地,并交待诗人登金山的原因。江水奔腾不息,汇入扬子江。诗人由江入山,来到金山寺前,面对滔滔江水,不由得想起扬子江的浩渺。“东南骛”三字既写出了江水的动向,也表现出诗人对江水的向往之情。
颔联“海门划前开,金山屹中据”,写金山寺的地理位置。金山寺位于江心,屹立于金山之上。这一联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金山寺的高耸入云。诗人站在金山上眺望远处的海门,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颈联“鼓钟食万指,金雘栖千柱”,写寺庙中的热闹景象。钟声震耳欲聋,响彻山谷;僧侣们诵经打坐,声声入耳,令人心旷神怡。金山寺内供奉着一尊巨大的佛像,佛像金光闪闪,显得庄严神圣。这一联通过对寺庙中的热闹景象的描写,烘托了作者对佛法的敬仰之情。
五至八句“夜庭游月波,晓观抟香雾”,“天清猿鸟哀,风暗鱼龙怒”。这是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夜晚时分,明月当空,照映在湖面上形成一片明亮的月波;清晨时分,云雾缭绕,仿佛是香烟袅袅升腾。此时,山林之间猿猴悲鸣,鸟儿哀啼;狂风暴雨之下,水中游鱼翻腾跳跃,大地上龙蛇蛰伏不动。这些自然景观都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四句“云物横古今,涛波阅晨暮”,“三州气色来,上下端倪露”,“伟哉元气间,此胜知谁聚”,写诗人的感受和思考。云卷云舒,天地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潮涨潮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这三州的大地,自古以来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在这浩渺的宇宙中,唯有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主宰者。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宇宙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尾联“寄语山阿人,泠然行复御”,写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像自己一样,保持一颗清凉的心,悠然自得地行走在山水之间。同时,也希望友人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之源远流长、永葆生机。
整首诗通过对金山的描绘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这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文化的传承意识,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