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闻子美清江曲,日典春衣耽美禄。
又闻太白游长安,市上熏熏醉眠熟。
风流国里太平时,处处红楼漾酒旗。
王孙公子恣行乐,繁弦脆管相追随。
谁知寥落天涯客,笠顶清风杖挑月。
芒鞋踏遍山水雄,奋身欲入黄金阙。
方嗟萧索向西园,刮面寒风雨涨天。
回头忽喜黑衣至,急破红泥倾数船。
虽无皓齿歌金缕,也扫新诗狂欲舞。
儿童拍手笑拦街,应怪吴侬喜如许。
长江波浪卷银山,去去仍悲道路难。
只凭一醉进未得,更借高风吹片帆。
【注释】
- 酒歌:借酒解闷的诗。
- 尝闻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
- 日典春衣耽美禄:每日穿着春天的衣服,享受着俸禄。
- 市上熏熏醉眠熟:市场上人声鼎沸,人们醉卧其中。
- 风流国里太平时:国家政治清明时的景象。
- 处处红楼漾酒旗:到处是红楼,酒旗迎风飘扬。
- 王孙公子恣行乐:贵族子弟纵情游乐。
- 繁弦脆管相追随:演奏着各种乐器,互相陪伴。
- 谁知寥落天涯客,笠顶清风杖挑月:我是谁?我是一个漂泊在天涯的游子,戴着斗笠,手持拐杖,独自行走在月光下。
- 芒鞋踏遍山水雄:穿着草鞋,走过了山山水水。
- 奋身欲入黄金阙:奋力向前,想要进入皇宫。
- 方嗟萧索向西园,刮面寒风雨涨天:正在感叹萧条的时候,突然刮起寒风,雨势也越来越大。
- 回头忽喜黑衣至,急破红泥倾数船:忽然看到一队黑衣的人马过来,急忙打破船只,迎接他们。
- 虽无皓齿歌金缕,也扫新诗狂欲舞:虽然没有美丽的牙齿唱歌,但也能欣赏到新写的诗歌,想要跳舞。
- 儿童拍手笑拦街,应怪吴侬喜如许:小孩子拍着手笑着拦住路,应该怪那些吴侬百姓如此快乐。
- 长江波浪卷银山,去去仍悲道路难:长江的波浪卷起了银色的山峰,虽然路途遥远但仍然充满悲伤。
- 只凭一醉进未得,更借高风吹片帆:只有借助于饮酒才能达到某种目的,还需要借助高风来吹动帆船。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飘荡在外的游子,他曾经在繁华的长安城里游玩,享受过歌舞升平的生活,然而如今却被卷入了一场乱世之中。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无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选择了继续前行,寻找自己的归宿。
第一句“尝闻子美清江曲”,作者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杜甫,他的作品《登高》中就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句子,这里引用了其中的一句,表达了自己对杜甫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句子描绘了长安城的景象:“又闻太白游长安,市上熏熏醉眠熟。”这里的“太白”指的是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豪放飘逸,被誉为“诗仙”。他曾经在长安城畅游,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而“市上熏熏醉眠熟”则形容了长安城的热闹景象,人们在市井中欢歌笑语,沉醉于美酒和歌声之中。
第三句“风流国里太平时”,进一步描绘了长安城的繁荣景象,国家政治清明、社会风气良好,人们安居乐业。这里的“风流”是指当时的繁荣和昌盛,“国里”指的是国家内部,“太平时”则表示太平盛世。
接下来的四句分别描述了长安城的不同景象:高楼林立、街市热闹、贵族子弟们尽情享乐、民间百姓欢乐不已。这些画面展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风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第五句“谁知寥落天涯客”却突然转变了话题,开始描绘了诗人自己的处境:作为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他独自行走在茫茫人海中,没有亲人陪伴,也没有朋友相伴。他头顶着斗笠,手持着拐杖,独自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孤独。这种凄凉和无奈的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第六句“笠顶清风杖挑月”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自己的形象:他戴着斗笠,手握拐杖,独自行走在月色之下。这一幅画面既美丽又凄凉,既有自然之美也有人文之韵。同时,这句诗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精神境界,他并不追求奢华和享乐,而是选择了一种简约和宁静的生活方式。
第七句“芒鞋踏遍山水雄”,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自己的经历和足迹:他穿着草鞋,走过了山山水水,留下了一路的痕迹。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诗人的足迹,也象征着他的人生经历和历练。
最后三句“奋身欲入黄金阙,方嗟萧索向西园,刮面寒风雨涨天”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担忧:他曾经渴望能够进入皇宫为官,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现在他却面临着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危机,不禁感叹自己的身世凄凉和社会的不安定。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它既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情况。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传达出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