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铜雀台边多事土,走上觚棱荫歌舞。
馀香分尽垢不除,却寄书林污缣楮。
岂如此瓦凝青膏,冷面不识奸雄曹。
吕公已去泫馀泣,通谱未许弘农陶。
暮年得君真耐久,摩挲玉质云生手。
未知南越石虚中,亦有文章似君否。
西家扑满本弟昆,趣尚清浊何年分。
一朝堕地真瓦砾,莫望韩公无瘗文。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君不见铜雀台边多事土:诗人通过铜雀台这个历史遗迹,象征那些在权谋斗争中扮演不光彩角色的人物。这里的“土”指的是普通人或小人物,他们往往在权力的斗争中显得微不足道却又无处不在。
  2. 走上觚棱荫歌舞:觚棱是指古代建筑中的方柱,此处比喻权力的象征。“荫歌舞”则暗示这些人物在幕后操纵着一切,如同阴影中的舞者和歌声。
  3. 馀香分尽垢不除:诗人用“馀香”、“垢”来描述这些人虽然已经离去,但留下的负面影响却难以消除。这里的“分尽”意味着彻底清除,但现实中往往无法做到彻底。
  4. 却寄书林污缣楮:将前两句的意象进一步发展,指出这些人虽然已经不在,但他们的影响力仍然通过书籍等载体传播,污染了纯洁的文化环境。这里的“书林”和“缣楮”都是指文人墨客常用的书写材料,象征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5. 岂如此瓦凝青膏:诗人通过对比,强调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与普通瓦片的不同。“青膏”是古代一种用于防腐的药膏,这里用来比喻这些人虽然被时间侵蚀,但仍然保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价值。
  6. 冷面不识奸雄曹: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这类人物的讽刺和不屑。“冷面”暗示了他们的虚伪和不可接近,而“不识奸雄”则表明他们缺乏识人之明,不懂得识别和利用真正的人才。
  7. 吕公已去泫余泣:诗人以吕公(可能指的是一位历史人物或朋友)的离去为契机,表达了自己的哀愁和不舍。“泫余泣”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这位重要人物的悲痛。
  8. 通谱未许弘农陶:诗人通过“通谱”和“弘农陶”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无奈。“通谱”可能指的是家族谱系,而“弘农陶”是古代的一种陶器工艺,两者都代表了传统文化和技艺的重要性。这里的“未许”意味着尚未得到认可或实现。
  9. 暮年得君真耐久:诗人通过与吕公的比较,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暮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而“得君”则表达了对这种友情的珍惜和感激。
  10. 摩挲玉质云生手:诗人用“玉质”和“云生手”来描述自己对这份友情的回忆和珍视。这里的“玉质”指的是友情的纯洁和珍贵,而“云生手”则表达了对自己亲手参与这段友谊的记忆和怀念。
  11. 未知南越石虚中:诗人通过“南越石”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探索精神。这里的“南越”可能指的是南方的地域或文化,而“石虚中”则暗示了一种未知的可能性和探索的空间。
  12. 亦有文章似君否: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对方才华的认可和期待。这里的“文章”可能指的是文学或艺术才能,而“似君”则表达了对对方才华的赞赏和期待。
  13. 西家扑满本弟昆:诗人用“西家扑满”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怀旧之情。这里的“扑满”是一种古代的储蓄罐,而“西家”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地点或家族。
  14. 趣尚清浊何年分:诗人通过“趣尚清浊”这一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理解。这里的“清浊”可能指的是道德品质或生活态度的差异,而“何年分”则表达了对这种差异的困惑和反思。
  15. 一朝堕地真瓦砾:诗人通过“一朝堕地真瓦砾”这一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感慨。这里的“堕地真瓦砾”可能指的是某种突然的转变或灾难,而“瓦砾”则象征着过去的光辉和荣耀的消逝。
  16. 莫望韩公无瘗文:诗人以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为例,表达了自己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呼吁。这里的“莫望韩公”可能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劝诫,意思是不要忽视或遗忘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

《钱东之教授惠泽州吕道人砚为赋长句》不仅仅是一首赞美文房四宝之作,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诗中通过对铜雀台、历史人物、文化传承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化的崇高敬意。同时,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感慨的抒发,传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不仅是对古人的一种追忆和赞颂,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示和激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