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源好,冬日雪中松。
携手石坛承爱景,静观天地入清宫。
恰似大茅峰。
襟袂冷,琴里意浓浓。
吹月洞箫含碧玉,动人佳趣转黄钟。
情绪发于中。
【注释】
西源:指江西的上饶县,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故里。
好:喜爱。
冬日雪中松:冬天的松树枝头挂满了白雪。
石坛:道士修行的地方。
承爱景:接受爱戴和景仰。
清宫:清幽的宫殿。
大茅峰:庐山上的一座山峰,传说李白曾经登临过这座山峰。
襟袂:衣襟袖子,形容衣服宽大。
琴里意浓浓:琴声悠扬,意境深远。
吹月洞箫含碧玉:吹奏洞箫的声音像碧玉一样清澈。
转黄钟:乐曲转到《黄钟》这一乐章。
情绪发于中:心中的情愫在胸中涌动。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通过对庐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西源好”三句,写庐山的景色。作者赞美了庐山冬日雪中的松树,说它们在石坛之上受到人们的爱戴,而自己则静观天地入清宫,仿佛进入了仙境。这几句诗,把庐山的美丽景色写得十分形象生动。
“恰似大茅峰”两句,写庐山的山峰。大茅峰是庐山上著名的一座山峰,李白曾登临过这座山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作者用“恰似”一词,把庐山的山峰与李白的大茅峰相比拟,既突出了庐山山峰的高大雄伟,又表达了对李白的崇敬之情。
“襟袂冷”两句,写庐山的气候。作者描绘了庐山冬天的景象,衣襟袖子被风刮得冰冷,而琴声里却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把庐山的自然美景与自己的感情世界融为一体。
“吹月洞箫”两句,写庐山的音乐文化。作者吹奏着洞箫,声音清越如碧玉,乐曲转到《黄钟》这一乐章时,使人陶醉不已。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的音乐文化,还表达了诗人对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通过描写庐山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音乐文化的热爱,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