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胜栖真处,山穷境忽开。
碧澄丹壑水,青叠翠屏苔。
岭树宜高下,溪流当去来。
声光画不得,临此但低徊。

【注释】

  1. 净居寺:在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唐天宝元年(742)始建。唐代诗人杜甫曾于乾元二年(759)游历此地。
  2. 揽胜栖真处:指寺院。“栖”,栖息;“真”,指佛、道之“真”。《庄子·大宗师》云:“建之以常无有,覆之以太清。”
  3. 山穷境忽开:“境”指境界,这里指山的尽头。
  4. 碧澄丹壑水:形容山峰下清澈的泉水。“碧澄”即清澈碧绿,“丹壑”指红褐色的峡谷。
  5. 青叠翠屏苔:形容山峦上青翠的石壁像屏风一样层层叠加。“青叠翠屏”与“碧澄丹壑”相对,都是用自然景观来形容。
  6. 岭树宜高下:指树木高低错落,有层次感。“宜”即适宜、恰当。“高下”形容树木生长的高低不一。
  7. 溪流当去来:指水流的曲折流动。“当去来”,形容水流时有时无,变化无常。
  8. 声光画不得:指山水之美难以用笔墨描绘出来。“声”“光”是声音和光线,“画”即画,指用笔触描绘。
  9. 临此但低徊:面对如此美景只能徘徊欣赏而不能带走。“低徊”,徘徊不前。

译文
我在这里驻足停留,欣赏这幽静的山谷美景。山中景色随着深入而变得开阔起来。清澈的山泉流淌在岩石上,发出潺潺的水声;山间青翠的石壁层层叠叠,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屏风。山上松柏高大而茂盛,山下溪流蜿蜒曲折地流淌。这里的美丽景色无法用文字和图画来描述,只能让我徘徊欣赏,无法带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寺庙风景的古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净居寺的自然美景。首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游览的地点——净居寺,为读者设定了背景。接着四句通过对山景、水景的具体描写,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留恋的情感,以及对无法将美景带出内心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