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离南康县,不知何处村。
荒郊霜洒道,野店犬应门。
市尾人声闹,津头水气昏。
云开双髻出,仿佛月梳痕。

晓行

已离南康县,不知何处村。

荒郊霜洒道,野店犬应门。

市尾人声闹,津头水气昏。

云开双髻出,仿佛月梳痕。

注释:

  • 已离南康县:我已经离开了南康县。南康县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南部。
  • 不知何处村:我不知道该去哪里的村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目的地的迷茫和不确定感。
  • 荒郊霜洒道:荒凉的郊外,霜花洒落在道路上。这里描绘了清晨的景色,霜花在道路上显得格外清晰,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 野店犬应门:野外的小店里,有狗迎接客人。这里的“野店”指的是没有固定店铺的小店,可能是路边的小旅馆或客栈。狗在这里起到了欢迎客人的作用,增添了一份亲切感。
  • 市尾人声闹:市场的最后一部分,人们喧闹的声音。这句话描绘了市场的繁华场景,人们忙碌地购物和交谈。
  • 津头水气昏:渡口的水面雾气蒙蒙。津头是指渡口,水气昏则形容雾气弥漫的样子。这里描绘了一个宁静但又有些神秘的渡口景象。
  • 云开双髻出:云雾散去,露出女子的发髻。这里以“云开”作为背景,描绘了女子发髻的轮廓和形态,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
  • 仿佛月梳痕:好像月亮的梳子一样。这句话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女子发髻的美丽,将发髻比作月亮的梳子,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情怀。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离开南康县后,沿着一条道路前往未知村庄的情景。诗中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未来路途的期待和对旅途生活的感慨。
    首句“已离南康县”点明了诗人已经离开了南康县,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基础。接下来,“不知何处村”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未来目的地的迷茫和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性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接下来的诗句中,“荒郊霜洒道”、“野店犬应门”等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市尾人声闹”和“津头水气昏”分别描绘了市场和渡口的场景,展现了市场的繁华和渡口的宁静。这些对比鲜明的画面既突出了诗人所处位置的不同,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动态美。
    最后一句“云开双髻出,仿佛月梳痕”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女子发髻的美丽,将发髻比作月亮的梳子,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情怀。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期待,因为他知道前方的路途将会充满美好和希望。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以及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