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访山中支遁林,厌闻钟鼓日钦钦。
百川赴海通三岛,万籁逢秋共一音。
折戟战痕谁共吊,浮杯足迹杳难寻。
鱼峰梵呗随曹植,试听云闲鸾凤吟。

注释:

曾访山中支遁林,厌闻钟鼓日钦钦。

百川赴海通三岛,万籁逢秋共一音。

折戟战痕谁共吊,浮杯足迹杳难寻。

鱼峰梵呗随曹植,试听云闲鸾凤吟。

译文:

曾经拜访过山中的支遁林,厌倦了听到钟鼓声,内心充满了敬仰。

百川奔流汇入大海,通向三座岛屿。秋天来临,万物寂静,只有风的声音。

折断的兵器,战斗的痕迹,谁能和我一起来哀悼?

漂浮酒杯的足迹,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鱼峰寺的梵音伴随着曹植的诗歌,让我试着聆听那如云闲的鸾凤之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山中支遁林景致和生活情趣的诗。诗人以游历支遁林为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在首句中,诗人通过“曾访”二字,展现了他对支遁林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此的期待与向往。第二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支遁林的独特感受:“厌闻钟鼓日钦钦。”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支遁林中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的喜爱。他厌倦了喧嚣的城市声音,渴望在支遁林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

接下来的句子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在支遁林中的所见所感:“百川赴海通三岛,万籁逢秋共一音。”这句诗描绘了支遁林的壮丽景象和独特魅力。诗人将支遁林比作一条大河,它汇合了无数溪流,最终流入大海,形成了壮观的自然景观。同时,他也注意到了秋天的到来,此时万物都显得格外宁静,仿佛都在等待同一个音符的到来。这种景象让诗人感到震撼和陶醉。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又回到了支遁林中的日常生活场景:“折戟战痕谁共吊,浮杯足迹杳难寻。”这里,诗人提到了自己曾在支遁林中遇到过一件战利品——一把折断的兵器。他回忆起那段历史,感慨万分。同时,他也注意到了那些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现在已经难以找到。这些细节描写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两句则将主题再次升华:“鱼峰梵呗随曹植,试听云闲鸾凤吟。”诗人在这里提到了曹植和他的诗歌。他认为曹植的诗歌如同鱼峰寺的梵呗一样优美动听,让人陶醉其中。同时,他也试图去聆听那些如云闲的鸾凤之鸣,寻找那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这首诗通过对支遁林的描绘和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同时,它也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