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枕疑为雨,晓檐还见星。
骤闻成摵摵,熟听乃泠泠。
信矣无不下,况于高建瓴。
此行非绝远,楚粤自相因。

【注释】

宿:住宿。分水:地名,在湖南。

摵摵(zhōu chuò):象声词,形容雨声。泠泠(líng líng):清凉的声音。

信矣无不下:信:确实;无:没有。下:指落下。

高建瓴(líng):大水从高处倾泻而下。

楚粤:指湖南、广东一带地方,泛指南方各地。

【译文】

夜来听到有雨声,早晨看见屋檐上有星星。

突然听见下雨声阵阵,仔细一听原来是淅沥淅沥的下雨声。

果然天下没有不下雨的,何况是天上的大水倾泻下来。

这次出行并不远,南方的湖南和广东两地互相依存。

【赏析】

此篇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诗人由长安赴江陵途中经过湖南时所作。全诗写诗人在旅途所见所闻,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首联“夜枕疑为雨,晓檐还见星”,描写了旅途中夜晚听到雨声和早晨看见雨滴的情景。诗人在夜里听着淅沥的雨声入睡,第二天一早起床看到屋檐上的水滴,又看到了晶莹的晨星。这种对雨天景象的描写,既表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骤闻成摵摵,熟听乃泠泠”则描绘了雨声的变化过程。诗人一开始听到了雨声,以为是雷声,但仔细一听,发现那是雨滴落在瓦片上的声音,而不是雷声。这里的“成摵摵”和“泠泠”都是描写声音的词语,分别用来表达雨声的急促和清脆。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成功地表现出了雨声的变化过程,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雨天的氛围。

颈联“信矣无不下,况于高建瓴”则是诗人对天气变化规律的感叹。这里,诗人用“信矣”一词表达了对雨水下落规律的确信,认为无论多么大的雨,都一定会落到地上。而接下来的“况于高建瓴”则进一步强调了雨水的威力,即使是高处的流水也会被雨水冲刷而下。这一句既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此行非绝远,楚粤自相因”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行程的期待。虽然此次旅途并非遥远之地,但诗人仍然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这里,“楚粤”指的是湖南和广东一带地区,诗人用“自相因”来形容这两地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既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他对未来旅程的期许。

这首诗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感悟。同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