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人厌牵挽,我辈乐萦纡。
晨起愁分背,逢人屡问涂。
看君著屐进,雅胜折腰趋。
此段真高迈,诗中不可无。
【注释】
舟人:船夫。牵挽:拉船。我辈:作者自己。
萦纡(yín yóu):迂回曲折的山路。
晨起:早晨起来的时候。愁分背:形容旅途劳顿,心情烦闷。分,分忧。
屡问涂:多次询问道路。
著屐(gé jī):穿上木底布鞋。屐,古代的一种鞋子,有齿,便于行走。
折腰趋:低头弯腰小步快走。
此段真高迈:这一片诗写得真是高雅超脱。
【赏析】
这首《和昭权溧阳见寄》是宋末诗人郑思肖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同游江南山水时的心情,抒发了他对名利的淡薄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富有诗意。
诗人在诗中描述了与友人同行时的愉悦心情。他写道:“舟人厌牵挽,我辈乐萦纡。”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旅行过程中的轻松愉快的心情。他厌倦了船上人的牵引拉拽,而他自己则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旅行体验之中。这里的“萦纡”二字生动地描绘了山水间的曲折蜿蜒,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诗人又描述了清晨起床时的忧愁情绪。他在诗中写道:“晨起愁分背,逢人屡问涂。”这里,诗人用“愁分背”来形容早起后的孤独和无聊,用“屡问涂”来表达他对于如何前往目的地的疑惑和困惑。这些细节描写充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使他的诗作更加真实感人。
诗人还赞美了友人的才情。在诗中,他写道:“看君著屐进,雅胜折腰趋。”这里,诗人以“看”字作为引导,引出下文的赞美之词。他称赞友人着屐(一种鞋履)进,即穿着木底布鞋行走在山路上,其态度优雅胜过那些低头弯腰、快步行走的人。这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使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诗人以“此段真高迈,诗中不可无”结束了这首诗。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诗歌创作的赞赏之情,也表明了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豪和追求。通过这样的结句,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友人作品的喜爱和敬仰,还进一步强调了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这首《和昭权溧阳见寄》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它通过对山水风光的描绘、对友情的描述以及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