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身真有累,无地亦无锥。
遇事频三北,干时愧六奇。
自嗟寒若此,谁闵病而衰。
已办穷秋去,宁馀几日思。

【注释】玉汝:美玉,比喻贤德。溧阳:地名。李晦庵:名晦之,字晦翁,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参知政事。以诗问讯:指诗人给李晦庵写信问候。次韵寄答:即用原作的韵脚写回信。次韵,指按照原韵脚写作,不另创新韵。二首:这是第二首诗。其二:指《答李晦翁书》。有身真有累: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拥有一身本领,但却有太多的烦恼和拖累,无法摆脱。无地亦无锥:没有地方可以安置自己。意谓自己虽想有所作为,却无处可去。遇事频三北:事情多得让人感到困惑。干时愧六奇:意思是说自己在政治方面无所作为,愧对那些擅长于政治的人。六奇,是当时人对善于处理政务者的称呼。自嗟寒若此:自己感叹自己身处逆境,就像冬天一样寒冷。谁闵病而衰:意思是没有人可怜我因病而衰弱。已办穷秋去,宁馀几日思:意为我已经做好了过冬的准备,不再为其他的事情所牵挂。

【赏析】此诗作于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作者任建昌军(今江西南城)知州期间。诗人与李晦庵是好友,两人关系密切,经常互相通信。诗人得知李晦庵来后,特意写了这首诗给他。

全诗四句,一气呵成,语言简练,感情真挚,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作品。

“有身真有累,无地亦无锥。”诗人首先从个人的角度,对自己的处境进行了深刻的描述。他觉得自己虽然身在世上,但实际上却像被捆绑在一根柱子上一样,动弹不得。这两句话表面上是在说自己身体上的困顿,实际上更是表达了自己精神上的无奈。

“遇事频三北,干时愧六奇。”诗人进一步描述了自己在政治方面的无助和挫败感。他在官场上遭遇了许多挫折,甚至有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这种困境让他觉得自己像是一只被困在迷宫中的野兽,既没有出口也没有出路。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挣扎,也体现了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

“自嗟寒若此,谁闵病而衰。”最后两句,诗人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上,对自己的处境进行了总结性的描绘。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如此困窘和疲惫,是因为自己身处逆境,无法摆脱。这种总结性的描绘让整首诗歌的主题更加明确,也让读者对诗人的处境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这种总结性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深深感慨和无尽哀愁。

这首诗通过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困境的无奈和悲凉之情。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理解。这种真实而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