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江南春有寒,未经社日衣能单。
桑麻过雨日夜长,桃李因风高下残。
旧说中州政如此,了知瘴气不能干。
天公似悯斯民病,故体淳熙诏令宽。
【解析】
此诗前六句写江南春寒,后两句写南疆瘴气,最后以淳熙诏令宽解作结。全诗结构严谨,前后照应,语言质朴流畅而富有韵味。
其一,“暖甚去绵衣”。首联是起兴,从天气转暖开始,引出下文的江南春寒之苦。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天气转暖,棉衣都脱去了,但江南的春天依然很冷。“暖甚”一词,既写出了江南春日的气候特点,又为下文的“寒”字作了铺垫。
其二,“谁道江南春有寒,未经社日衣能单”。第二句紧承第一句而来,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说谁曾想到江南春天会这么冷呢?原来江南人不把农历二月初二称为“社日”,而是称为“打社”、“做社”。“社”在这里指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春社”。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而在这天之前,人们则要祭祀五谷之神祈求风调雨顺,因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是人们祈求丰收的前提。所以,人们要特别注重这个日子,要穿得格外单薄一些,以示尊敬。“未经社日衣能单”一句,意思是:还没有到二月初二是“社日”的时候,就穿得很单薄了。
其三,“桑麻过雨日夜长,桃李因风高下残”。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而来,写雨后的桑麻田里的景象,以及雨中桃李花随风摇曳的情景。“桑麻”泛指农田。这里说的是,在雨水过后,农田里的桑树和麻长得非常茂盛。“桃李因风高下残”一句,意思是:由于风吹过,树上的桃花和李子落得到处都是,有的已经落下,有的还挂在枝头。
其四,“旧说中州政如此,了知瘴气不能干”。第四句紧承第三句而来,承接上文的“风雨”二字,再进一步写风雨过后农田里的情形。这一句的意思是:从前听人说南方的春天多下雨,但如今看来,并不是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只是雨水多而已;现在看这里的风风雨雨之后,田地里的情形,也并没有那么夸张。“旧说中州政如此”一句,意思是:以前的人们认为南方的春天总是多雨,其实并非如此。
其五,“天公似悯斯民病,故体淳熙诏令宽”。第五句紧承第四句而来,写皇帝对百姓关怀之意。这一句的意思是:上天好像对百姓生病感到怜悯,所以才下达了淳熙诏令让朝廷放宽政策。“天公”指皇上,这里是指皇帝。“体”意为体恤、体察。“淳熙诏令宽”一句,意思是:皇帝颁布淳熙诏令,让朝廷放宽政策。这里的“诏令”就是命令。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地区春季的气候特征。诗的前半部主要写江南春雨连绵不断、气温偏低的情况,后半部则是描写南方地区春末夏初时节天气晴朗时的景象。全诗以天气的变化为线索,通过写江南春寒的天气特征来表达诗人对当地人民的深深同情。
首句“暖甚去绵衣”,点明主题,表明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诗人首先以天气转暖为由头,引出江南春天仍然寒冷的主题。接着,诗人又以“暖甚”一词作为铺垫,为下面写江南春寒作铺垫。
颔联“谁道江南春有寒,未经社日衣能单”,紧承上句而来:谁说江南春天没有寒冷呢?原来江南人不把农历二月初二称为“社日”,而是称为“打社”、“做社”。这里的“社”指的是祭祀五谷之神的日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春社”。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而在这天之前,人们则要祭祀五谷神祈求风调雨顺,因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是人民祈求丰收的前提。因此,人们要特别注重这个日子,要穿得格外单薄一些,以示尊敬。这里的“未经社日衣能单”一句,意思是:还没有到二月初二是“社日”的时候,就穿得很单薄了。
颈联“桑麻过雨日夜长,桃李因风高下残”,紧承上句而来:虽然经过了雨水的洗礼,桑麻田里的庄稼却长得非常茂盛;由于风吹过时,树上的桃花和李子纷纷落下,一片凋零景象。这里的“桑麻”泛指农田。这两句的意思是:虽然经过雨水的洗礼,桑田和麻田里的庄稼却长得非常旺盛;由于风吹过时,树上的桃花和李子纷纷落下。
尾联“旧说中州政如此,了知瘴气不能干”,紧承上句而来。这里的“中州”指中原地区。诗人以北方地区的中原王朝与南方的南宋政权作比较:以前的人以为南方的春天总是多雨,其实并不是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如今看到这里的风风雨雨之后,田地里的情形,也并没有那么夸张。这里的“了知瘴气不能干”一句,意思是:现在知道南方的春天总是多雨,并不是如人们所说的那样。
尾联“天公似悯斯民病,故体淳熙诏令宽”,紧承上句而来:上天好像对百姓生病感到怜悯,所以才下达了淳熙诏令让朝廷放宽政策。这里的“天公”指皇上,这里是指皇帝。这两句的意思是:上天好像对百姓生病感到怜悯,所以才下达了淳熙诏令让朝廷放宽政策。这里的“淳熙诏令宽”一句,意思是:皇帝颁布淳熙诏令,让朝廷放宽政策。这里的“诏令”是指皇帝的圣旨。
这首诗的结构严谨,前后照应,语言质朴流畅而富有韵味。全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诗歌语言的韵律美、音韵美和节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