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欲收声效不鸣,恶同鸠辈管阴晴。
有时触拨无穷景,又遣新诗取次成。
【注释】
次韵斯远二十六日三绝:这是王之涣的一首七绝,作于天宝三年(744),时年50岁。斯远:即张九龄。“三绝”是李白的名句,指他的诗有三绝。
几欲收声效不鸣:我几次想收敛住笔,不再吟唱。收声:指停止写作。
恶同鸠辈管阴晴:像那喜鹊那样,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不停地叫个不停。恶同:像……一样。管:不管。
有时触拨无穷景:有时触动着无限的景致。有时:常常。
又遣新诗取次成:还派给我写新诗来随意地完成。又:又。
【赏析】
《送别》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边塞送别朋友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写眼前所见,次句写送别之时的感受,第三句以设问形式表达对友人的安慰和祝愿。最后两句用通俗浅近的语句抒发了诗人的豪情。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描绘了边塞地区瑰丽壮美的景色,以及戍边士兵的艰苦生活,表现出盛唐时期人们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其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二句更是脍炙人口,意境悠远,耐人寻味。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小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全诗四句皆为实景,却能从不同角度写出景物的特点,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尤其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更是传诵千古。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早晨景象,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心情。
【译文】
几欲收敛住笔,不再吟唱。就像那些喜鹊那样,不管晴空万里还是风雪交加,都不停地叫着不停。有时触动着无限的景致。又派给我写新诗来随意地完成。
【赏析】
王之涣的这首诗写于天宝三年(744),当时他任洛阳尉。这首诗是他与友人张九龄离别时赠给他的。当时诗人正处在仕途坎坷中,所以写下这首诗以勉励朋友。
“几欲收声”意思是说几次想收住笔不再吟哦歌唱,但总是不能如愿。“收声”是说停笔不再吟咏的意思;“效”是仿效、效法的意思,这里指模仿;“鸣”是吟咏歌唱的意思。作者本想收住笔不再吟咏了。但想到自己多次想抑制住了内心的激情而不得,只好作罢,于是再次吟咏起来。“恶同”的意思是像……一样。“管”是不管的意思;“阴晴”的意思是阴天和晴天。诗人想抑制住内心的激荡情绪,但又做不到。因为诗人此时正处在政治漩涡之中,内心矛盾重重,难以自拔。所以诗人只能反复吟咏着古人的诗句,借古抒今,来发泄胸中的不平之气。
“有时触拨无穷景”,意谓有时候触动着无限的景致,也就是触发起无边无际的景象之意。“又遣新诗取次成”意思是还要派给我写新诗来随意地完成。“又遣”是还要、又命令的意思;“新诗”是新作的诗歌;“取次”是随意的意思;“成”是完成。“又遣新诗”是指朝廷又命作者写新的诗歌了。诗人被朝廷征召入京,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他对朝廷充满了希望,希望能够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他又感到前途渺茫,不知能否得到重用,因此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安。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写成的。
诗人面对壮丽河山,想到自己的遭遇和前程,不由得感慨万分。但是,他并不把这种感情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采用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自己的感情融注到对景物的描写当中,使感情显得十分含蓄深沉。
诗的前两句是实写。首句“几欲收声效不鸣”一句是虚写。诗人几次想收敛住笔,不再吟咏歌唱,但总是不能如愿。为什么不能呢?是因为诗人内心充满激情,无法抑制,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诗人本来想抑制住内心的激情而不再吟咏,但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作罢,于是再次吟咏起来。第二句“恶同鸠辈管阴晴”意思说是像喜鹊那样,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不停地叫着不停。为什么不想呢?是因为诗人内心充满激情,无法抑制,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这句的意思是说有时触动着无限的景致。为什么触动呢?是因为诗人内心充满激情,无法抑制,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
诗的后两句是虚写。第三句“又遣新诗取次成”意思是还要派给我写新诗来随意地完成。“又遣”是又要的意思;“新诗”指新写的诗歌;“取次”是随便的意思;“成”是完成的意思。“又遣新诗”是指朝廷又命令作者写新的诗歌了。第四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意思是不要愁前路没有知己的人,天下谁人不识君呢!意思是说不要忧愁前路没有人引荐和帮助了,天下有谁会不认识你呢?诗人虽然屡遭贬谪,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他相信自己的才学总有一天会被朝廷重新发现的。
这首诗写诗人在边塞送别朋友时的所见所感,情景交融,风格苍劲悲凉而又不失其开朗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