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客倦城市,薄言归田庐。
秣马待日敛,颠风忽来俱。
横策径成去,扑扑埃满须。
晴雷隐虚空,数雨如投珠。
渴甚念茗饮,迟回寻梵居。
少焉复前迈,行行过烟墟。
但惊田畴间,有似槁复苏。
及经道途冲,馀流尚通渠。
乃悟适来雨,咫尺或有无。
天公本何心,分龙信非诬。
自兹到吾栖,岗岭更复迂。
山穷偶逢寺,可以休仆痡。
投鞍议食事,仅具粥一盂。
道人吾故人,问我来崎岖。
既能设瓜果,村酒亦复沽。
我愧非渊明,僧诚远公徒。
停杯竟高枕,梦境知何如。
明当带星起,草露徒侵裾。
还家一何忙,视竹齐架书。
优哉且自适,休问瓶无储。
【译文】
久客思归田庐,秣马待日敛风。
横策径成去,扑扑埃满须。
晴雷隐虚空,数雨如投珠。
渴甚念茗饮,迟回寻梵居。
少焉复前迈,行行过烟墟。
但惊田畴间,有似槁复苏。
及经道途冲,馀流尚通渠。
乃悟适来雨,咫尺或有无。
天公本何心,分龙信非诬。
自兹到吾栖,岗岭更复迂。
山穷偶逢寺,可以休仆痡。
投鞍议食事,仅具粥一盂。
道人吾故人,问我来崎岖。
既能设瓜果,村酒亦复沽。
我愧非渊明,僧诚远公徒。
停杯竟高枕,梦境知何如。
明当带星起,草露徒侵裾。
还家一何忙,视竹齐架书。
优哉且自适,休问瓶无储。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广平院投宿时所作。全诗写景、抒情、说理、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回归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首四句“久客倦城市,薄言归田庐。 秣马待日敛,颠风忽来俱。”写诗人久居城市,厌倦了都市的生活,决定回到田园中去。他先喂饱了马,等待太阳收拢云层的时候出发。不料一阵狂风吹来,把他刮到了广平院。
五至八句“横策径成去,扑扑埃满须。 晴雷隐虚空,数雨如投珠。”写诗人在广平院中行走。他横着身子走,尘土飞扬,头发都沾满了灰尘了。突然,天空响起一声闷雷,接着下起了大雨。雨点像珍珠一样落下来。
九至十三句“渴甚念茗饮,迟回寻梵居。 少焉复前迈,行行过烟墟。 但惊田畴间,有似槁复苏。 及经道途冲,馀流尚通渠。 乃悟适来雨,咫尺或有无。”写诗人渴得很厉害,想着喝一口茶水解解渴。可是,他在寻找寺院的时候又回来了。过了一会儿,他又往前走了。当他经过一片田地的时候,发现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十分茂盛。这时他才想到刚才的那场雨,可能就在咫尺之间下下来的。
十四至十六句“天公本何心,分龙信非诬。 自兹到吾栖,岗岭更复迂。 山穷偶逢寺,可以休仆痡。”诗人认为老天爷本来无心下雨,但因为要下雨,所以把龙给吓走了。这次下雨之后,他又回到了我的住处,那里地势更加险峻。他走到山顶时,突然发现一座寺庙。他在那里休息了一下,然后才继续赶路。
十七至二十句“投鞍议食事,仅具粥一盂。 道人吾故人,问我来崎岖。 既能设瓜果,村酒亦复沽。 我愧非渊明,僧诚远公徒。”诗人与僧人商量吃饭的事情,只准备了一碗粥。他询问僧人为什么住在这么高的地方。僧人告诉他,这里是庐山的东林寺。僧人问他从哪里来的?他告诉僧人自己是从这里来的。僧人告诉他,这里住着一位叫慧远的人。僧人告诉他,他曾经来过这里,并且在这里住了很久很久。
二十一至二十三句“停杯竟高枕,梦境知何如。 明当带星起,草露徒侵裾。”诗人放下杯子后,就躺在床上睡觉了。半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了一座高山上,山上长满了树木,而且都是白色的。后来他发现那是一座庙宇。于是他就下了山,来到了山下的一个村庄里。这个村庄里的人都住在山上的房子里。他来到一个村民家里吃了饭,喝了水。吃完饭后,他准备回家,可是发现鞋子湿了。这时他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啊!于是只好再住一天再说吧!
二十四至二十七句 “还家一何忙,视竹齐架书。”诗人回到家后,发现家里很乱。原来他的儿子把家里的书架弄倒了,把书籍都撒了一地。他赶紧把书籍收拾好放回书架上。这时他才觉得有点累,于是便躺下休息了一会。他躺在床上想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最后他睡着了。
二十八至二十九句“优哉且自适,休问瓶无储。”“瓶”指瓶子中的酒。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广平院投宿时的经历。诗人在广平院中住了一段时间。他感到很满意,于是就回家了。回到家后他才发现瓶子里的酒没有了,于是只好再去买一些酒回来喝。这时他才发现家里已经乱成了一团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