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虽不解语,风能为之言。
斧斤伐我本,畜牧践我孙。
戕者可以堤,践者可以藩。
我顾不忘汝,汝言毋重烦。
【注释】
竹虽不解语:竹不会说话。
风能为之言:风吹过竹林,可以听见它的声音。
斧斤伐我本:斧头砍断了我的主干。
畜牧践我孙:牲畜践踏了我的后代。
戕者可以堤:砍断的竹子可以用来修补堤岸。
践者可以藩:践踏的竹子可以用来加固篱笆。
我顾不忘汝:我(指竹)却忘不了你(指人)。
汝言毋重烦:你不要再说这些话了,不要再让我听到这些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写竹子的命运,来比喻和控诉封建统治者对自己的摧残。全诗以咏竹起,以答竹结,结构严谨,寓意深刻。
首句“竹虽不解语”是说竹子虽然不会说话,但第二句“风能为之言”却暗示出它能通过风向传达自己的意愿。这里既点出了竹有生命、能感受的特点,又表现了诗人对竹子的深切同情。
三、四句写被砍伐后的情景,“斧斤伐我本”、“畜牧践我孙”,是说竹子的主干被人砍去,而它的子孙则遭践踏。
五六句进一步写竹子遭到摧残后的处境。“戕者可以堤”、“践者可以藩”,是说砍去的竹子可以修堤防,践踏的竹子可以筑篱笆,这既是对竹子遭受破坏的一种讽刺性的补偿,也是诗人对竹子的深深怀念。
最后一句“我顾不忘汝”,是说尽管竹子被砍伐、被践踏,但它依然记得自己的遭遇,并希望人们不要忘了自己。“汝言毋重烦”,则是告诫人们不要再让自己听到这种声音。这两句是对竹子的深情厚意的表达。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先,它以竹喻人,借咏物寄情,托物言志;其次,它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从侧面着笔,寓褒贬于描写之中,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