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过辞君,落日系高柳。
愧君惜远别,留我饮以酒。
夜深不知罢,感叹屡执手。
书题见晁谢,光怪森在牖。
忆昔蓬山老,实与文靖友。
同登靖康朝,谏疏犹在不。
吾人世其家,树立敢自后。
君才真杞梓,如我乃枯朽。
漂流偶相值,称我不容口。
君今非少壮,我亦惊老丑。
相逢定何日,相勉敢不厚。
老农诚有言,良田务除莠。

【注释】

北门:泛指城门。溥子:《史记·平津侯列传》:“武帝时,博望侯张骞使大夏,传曰:居数月,匈奴以为我且杀矣,乃悉更人众可击者,欲攻我。候骑至,则却而与战,相守数月乃得与骞会。”后因以“薄子”为匈奴使者的通称。辞君:辞去国君。上蔡景迂两先生:景迂是东汉末年上蔡县人许劭、边让的并称,后人把他们合称“上蔡景迁”。墨帖:即墨迹。具道先世契之详:详细地诉说两家世代之间的友谊和亲缘关系。益重其别:更加珍惜彼此间的感情。成是诗:写成这首诗。

【译文】

扁舟渡过城门,告别君侯,落日把高柳系在岸边。

惭愧你如此珍视我们离别,留我饮酒作别。

夜深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结束,频频执手感叹不已。

书题见晁谢,光怪森在牖:书信被晁迥看见,晁迥认为字里行间充满奇异光彩。光怪森在牖:形容文字写得奇丽有文采。牖:窗户。

忆昔蓬山老,实与文靖友:回忆以前我们在蓬莱山一起游历的日子,那时我们是朋友。蓬山:蓬莱山上的美名。文靖:欧阳修曾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任知谏院,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上书请求罢免新法。

同登靖康朝,谏疏犹在不:当年我们一起登上了北宋灭亡时的朝廷,那些弹劾新法的谏疏依然存在。

吾人世其家,树立敢自后:我生活在世上,不敢落后于别人。

君才真杞梓,如我乃枯朽:你像那杞木一样坚硬,而我就像那枯朽的树木,不堪一击。

漂流偶相遇,称我不容口:我们漂流到一起,互相夸耀对方。称:称赞。

君今非少壮,我亦惊老丑:你如今已经老了,我也感到惊讶,因为自己已经老了,容貌丑陋。

相逢定何日,相勉敢不厚:如果有一天能够相逢,我们相互勉励,难道不应该互相尊重吗?

老农诚有言,良田务除莠:农夫们总是这么说,好的稻田一定要除去杂草。

【赏析】

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当时诗人已退居故乡。诗人与友人薄子久别重逢,感慨颇多,便写下了这首七绝。

开头二句写自己从北方城门放船过溥子而告辞,天将暮色,夕阳斜照在高高的柳树上。“扁舟”、“辞君”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原因;“落日”二字渲染了辞别时刻的气氛,“系”字则表明诗人不忍离去的心情,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却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

“愧君惜远别,留我饮以酒。”写诗人对朋友深情的感激之情,也暗示了自己年老体衰,不能为朋友尽杯中物而愧疚。

“夜深不知罢,感叹屡执手。”写诗人夜深仍依依不舍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眷恋之情。“执手”一词既写出诗人与薄子久别重逢时激动万分、难以自制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年迈体弱、力不从心、只能紧握友人的手表达自己情感的无奈。

“书题见晁谢,光怪森在牖。”写诗人收到朋友书信时的情景,其中“光怪”二字写出了书信内容的新奇,“森在牖”说明书信的文采非常出众。

“忆昔蓬山老,实与文靖友。”“蓬山”,蓬莱山,古人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文靖”,指欧阳修。“实与文靖友”表明诗人在年轻时曾与欧阳修结交。

“同登靖康朝,谏疏犹在不。”追叙两人曾经一起参加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政治活动,那些谏疏至今依然保留着。“谏疏”是指欧阳修等官员给皇帝的奏章,这些奏章中充满了对新法的批评和不满,可见欧阳修是一位正直敢言的政治家。

“吾人世其家,树立敢自后。”写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落后于人。“立”是树立的意思。这句诗表明诗人对自己生活的责任感很强,同时暗示了他对友人的尊敬和期待。

“君才真杞梓,如我乃枯朽。”说您真是像那杞木一样坚硬,而像我这样则是枯朽的树木。诗人用比喻的方法来赞扬友人的才华,同时也委婉地表示自己的自叹不如。

“漂流偶相遇,称我不容口。”写两人漂流至此偶然相遇的情景,互相夸赞对方的才能。“称我不容口”既表明了自己的自信和骄傲,也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赞誉。

“君今非少壮,我亦惊老丑。”说您如今已经是衰老之人,而我自己也感到惊讶,因为自己已经苍老丑陋。这两句既是对友人年龄的增长的感叹,也是对自己的衰老和丑陋的自嘲。

“相逢定何日,相勉敢不厚。”“定何日”是对未来的期待和祝愿,希望两人能够再次相见;“相勉”则是对友人的期望和鼓励。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相聚的期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