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夏七月,初五日正午。
太白灿然见,太阴亦俱睹。
索历验其次,太白躔在午。
兵争周分野,天下气当吐。
敬以诗识之,储为史官补。
注释:
辛巳:农历日期,辛年、巳月,即初五日。
太白:金星,又称太白星。
灿然:明亮的样子。
太阴:《易经》中的天象名词,指月亮。
索历验其次:按照历法推算。
周分野:古代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郡相对应,称为“分野”,这里指代战争发生的地方。
气当吐:指战乱即将爆发。
敬以诗识之:我恭敬地写下这首诗来记录这件事。
储为史官补:作为史官来补充这个记录。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七月所作,当时诗人正在洛阳,目睹了天文现象,并联想到可能发生的战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首句”辛巳夏七月,初五日正午”,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辛巳”是农历,”夏七月”是季节,”初五日正午”则是具体的日期和时间。
第二句”太白灿然见,太阴亦俱睹”,描述了金星和月亮同时出现的情景。”灿然”是明亮的样子,”太白”是金星的名字,”太阴”是月亮的名字,”俱睹”则表示两者都出现了。这两句可能是诗人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也可能是他对时局的一种隐喻。
第三句”索历验其次,太白躔在午”,提到了根据历法进行验证的结果,即金星的位置在中午。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深化,也是诗人对天文现象的进一步解释。
第四句”兵争周分野,天下气当吐”,则是诗人对时局的预言。他认为战争将会发生,因为战争发生在周分野之地,而天下的气息也将会喷发。这里的”周分野”是一个典故,指代战争发生的地方。
最后一句”敬以诗识之,储为史官补”,是诗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责任。他希望自己能够记住这段历史,并作为史官来记录和补充这段历史。
整首诗通过天文现象来预示战争的发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同时,诗人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愿意用自己的笔墨来记录这段历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