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还平直得中方,肯作僧庵半夜床。
脱帽不忧风栗烈,炽炉仍助日苍凉。
赏音正自鸣琴便,宴坐何辞问疾妨。
我有陟釐三百幅,禦冬真欲倒归囊。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顶还平直得中方,肯作僧庵半夜床。
“顶”指的是屋顶,而“平直”表明屋顶的形状是平直的。这里诗人在描述屋顶的形状,它应该平坦且方正。“方”表示方正,“中”表示中心,合起来就是说屋顶应该是方正的,而不是弯曲的。“肯作”则表达了一种不情愿的态度,诗人不愿意把屋顶建成这样。“僧庵半夜床”则是指僧人的住处,通常晚上需要安放床铺,但这里的“半夜”可能意味着夜晚的寒冷或孤独。
脱帽不忧风栗烈,炽炉仍助日苍凉。
“脱帽”是一种放松的动作,可能是为了驱赶寒气。“不忧”表示不担心或不害怕。“风栗烈”形容风很大,“栗”是一种植物名,古人认为其果实可以入药,用来形容风的强烈。“炽炉”则是指热炉,用来加热或取暖。“仍助”表示仍然有帮助或支持的作用。“日苍凉”则是指天空的颜色,通常是蓝色,这里可能表示天气阴沉。
赏音正自鸣琴便,宴坐何辞问疾妨。
“赏音”可能是指欣赏音乐或歌声的意思,“正自”表示正好、恰好。“鸣琴”是一种乐器,琴声悦耳动听。“便”是指方便或适宜。“宴坐”则是坐着吃饭或聊天,这里可能指一种悠闲的状态。“何辞问疾妨”则是指不需要回避或推辞,即使有疾病也无妨。这里的“问疾”是指探望病人,询问他的健康状况。
我有陟釐三百幅,御冬真欲倒归囊。
“陟釐”是一个生僻的词语,可能是指一种布料或材料,用于制作衣物或其他物品。“三百幅”表示数量很多,有三百张。“御冬”则是指抵御寒冷,保持温暖。“真欲倒归囊”则是指非常想要把它带回家,或者比喻说这种材料非常有价值,值得收藏。这里的“倒归囊”可以理解为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准备将来使用或收藏。
这首诗通过对屋顶形状的描述、夜晚的寒冷感受、乐器的声音赞美、悠闲生活状态的描绘以及对某种珍贵材料的需求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