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传家学,当今良史才。
声名冠西蜀,风节象东台。
朝迹收何速,归心挽不回。
一麾从此去,万里可能来。

【注释】

从昔传家学,当今良史才。声名冠西蜀,风节象东台。朝迹收何速,归心挽不回。一麾从此去,万里可能来。

【赏析】

这是送别吕周辅宗丞守崇庆(今四川崇庆)之作。吕氏是成都人,其先世为唐相国吕諲,故称“吕周辅”。诗的首联点明两人关系及赠别原因。吕氏是诗人友人之婿,因有文才而受诗人赏识,故诗人以“传家学”与“良史才”称赞吕氏的学问和才能。《新唐书》载吕諲有子六人,皆知名,故称“传家学”。诗人在《赠李中舍翰》诗中说:“平生业文场,文成天下知。”可见吕氏确系文才出众之人。诗人之所以如此赞赏,是因为他深知人才难得,一旦失去便很难再有。所以诗人特别珍重,并希望他能继续发挥其才能,造福桑梓。

第二联写吕氏在当代的声名地位。“声名冠西蜀”,指他在当代的名声已如日中天;“风节象东台”,则是指他的高风亮节像东汉光武帝时丞相东平王曹参所居之台那样高大雄伟。曹参曾辅佐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打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后被汉光武帝刘秀封为大司马,位极人臣,但曹参从不居功自傲,始终谦虚低调,因此后人称其为“东台”。吕氏的品德和才能与“东台”相类似,所以用此典故比喻。这既表明吕氏不仅才华卓绝、名满四海,而且品德高尚、令人钦佩。

第三联写吕氏归隐的决心。“朝迹收何速”,意思是朝廷的踪迹很快即被收回。据《旧唐书·吕諲传》,吕諲在任官期间勤勉敬业,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因而朝廷欲将其调离任职地。“朝迹”,即朝中官职。“何速”,何等迅速地。这两句表明吕氏虽才华横溢,但却无心仕途,一心要归隐山林。这既是对吕氏人格的肯定,也是对他政治抱负的否定。

第四联写诗人对吕氏的依依不舍之情。“一麾从此去,万里可能来”,意思是吕氏此次离开将难以重返故乡,即使日后有机会也难以再返回家乡了。“一麾”,古代的一种仪仗,这里代指吕氏所任之官。“万里”,指距离遥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吕氏深深的眷恋和不舍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功成名就却未能建功立业的遗憾。

这首诗采用七言律诗形式,共四联,每联字数相等,韵脚一致。前三联主要赞美吕氏的才华、品德及对官场的淡泊态度。最后一句则表达诗人对吕氏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含蓄蕴藉,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