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暮与君上龙湫,天久不雨无湍流。
啸呼拊掌唤不应,怅望颇亦令人愁。
夜来雷鼓惊龙起,溪声已觉乱人耳。
莫辞重访尊者居,坐看倒翻三峡水。
【注释】
约诸公:邀请各位朋友。再游:重游。龙湫:山名,位于今浙江省天台县。
昨暮:昨天晚上。君:你。上:登。湍流:急流的流水。
啸呼:大声呼喊。拊掌:拍手。唤不应:呼唤没有回应。怅望:惆怅地眺望。颇亦:也。亦:助词,无义。
夜来:昨夜。雷鼓:打雷声,鼓声。惊龙起:惊动了龙从深水中跃出。三峡水:指三峡地区湍急的江水。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和朋友在龙湫山游玩的情景,通过写“昨夜”、“今日”两个时间点的变化来展现龙湫山景色的变幻,以及作者和朋友对大自然变化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和牵挂之情。
诗的第一句:“昨暮与君上龙湫”,交代了昨天傍晚与好友一起去龙湫山玩的时间。这里的龙湫山是位于今浙江省天台县的一座山,以山水秀丽闻名,是古代诗人经常前往游览的地方。诗人和朋友选择在这个时刻去游玩,说明他们希望在自然美景中度过愉快的时光。然而,他们的期待并未实现,因为第二天早晨起来后发现并没有下雨,导致水流湍急无法畅游。
第二句:“天久不雨无湍流”,这句诗描绘了由于天气原因而导致的水流湍急的情况,突出了自然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也反映了诗人和朋友对于天气变化无常的无奈情绪。同时,这句话也为接下来的内容铺垫了背景。
第三句:“啸呼拊掌唤不应”,描述了诗人和朋友试图引起注意、呼唤对方回应,但最终却未能成功。这里的“啸呼”和“拊掌”都是表达呼唤的动作,而“唤不应”则表明呼唤未能得到回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和朋友的遗憾之情。这句诗通过描绘朋友们的努力尝试与失败,展现了他们在自然面前的无助和挫败感。
第四句:“怅望颇亦令人愁”,紧承上一句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因为朋友们未能回应而感到的失落和忧愁。这里的“怅望”指的是诗人因朋友们未回应而流露出的失望情绪,而“令人愁”则是强调这种情绪对诗人的影响。这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的情感状态,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五句:“夜来雷鼓惊龙起”,描绘了夜晚雷鸣鼓声惊醒了沉睡中的龙,使龙从深水中跃出的场景。这里的“惊龙起”形象地描绘了雷鸣鼓声引发的自然现象,而“龙”则象征着神秘而壮观的自然力量。这句诗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写,为后续的描述增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
最后两句:“溪声已觉乱人耳”和“莫辞重访尊者居”,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这里用“溪声”代替了“流水声”,“尊者居”代指龙湫山的住所或景点。通过描述溪声的喧闹让人耳朵感到不适,以及鼓励朋友们不要放弃再次前往龙湫山的念头,诗人表达了对朋友们的关怀和鼓励之情。同时,也暗示了龙湫山的自然美景值得反复品味和探索。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和朋友在龙湫山游玩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