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不知春,惟看榆叶新。
岑牟多武士,玉麈重嘉宾。
野磷惊行客,烽烟入远尘。
系书沙上雁,时寄日边人。

【解析】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四句,每句五个字,读来顺口易记,音律和谐悦耳。第一句“北地不知春”中的“不知”二字用得很妙,它既点出了时令,又暗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即春天尚未到来之时。第二句中“惟看榆叶新”中的“惟”,也表明了时令。第三句“岑牟多武士”中的“岑牟”,是山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第四句“玉麈重嘉宾”的“玉麈”,是用象牙做的扇骨,这里指代张判官。第五句“野磷惊行客”中的“野磷”,是萤火虫,古人认为它可驱赶盗贼、妖孽。第六句“烽烟入远尘”中的“烽烟”,是古代边防报警所用的烟火,这里用来比喻战乱的警报,暗示了时局动荡不安。第七句“系书沙上雁”中的“系”字,有牵挂之意;而“系书沙上雁”,则暗示了友人此时正远离家乡,漂泊在外。最后两句“时寄日边人”中的“时寄”,就是不时地寄去的意思;“日边人”,则是指身处远方的亲人。综观全诗,诗人以“不知”、“惟看”、“多武士”、“重嘉宾”、“惊行客”、“入远尘”、“系沙雁”等词语,将送行者和被送者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答案】

译文:

不知道北方已经过了春天,只见榆树叶儿一片青绿。岑牟县有很多英勇的武士,张判官是一位尊贵的客人。夜幕降临后,萤火虫飞舞,惊扰了行路人;烽火台传来了紧急的警号,进入远方的尘土。把信拴在沙鸥身上,时不时地飞向日边的亲人。

赏析:

首句写北国早春之景。“不知”二字,既点出时令,又暗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即春天尚未到来之时,这为全诗的构思埋下了一个伏笔。次句中“惟”字的使用也很巧妙,它既是对时令的点明,又是暗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季节,即春天尚未到来之时,这为全诗的构思增添了几分曲折。第三句中“岑牟”是山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而第四句中“玉麈”是用象牙制作的扇骨,这里指代张判官,这为全诗的构思增添了几分趣味。第五句中的“野磷”是萤火虫,古人认为它可驱赶盗贼、妖孽,第六句中的“烽烟”是古代边塞报警所用的烟火,这里用来比喻战乱的警报,暗示了时局动荡不安。第七句中的“系书沙上雁”暗指张判官此时正远离家乡,漂泊在外。最后两句“时寄日边人”中的“时寄”,就是不时地寄去的意思,“日边人”则是指身处远方的亲人。综观全诗,诗人以“不知”、“惟看”、“多武士”、“重嘉宾”、“惊行客”“入远尘”、“系沙雁”等词语,将送行者和被送者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