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晚才花花已迟,于春何意独先知。
由来迟底应偏耐,不看南枝看北枝。

【注释】邹氏观梅亭:在今江西南昌市东。于春:指梅花。“何意”句:意思是说,梅花虽然开得迟,但并不妨碍它在春天里首先开放,因为它的枝干是向南长的(南枝),所以它不怕冷,能先开花。

【赏析】这首咏物诗以花为题,托物言志,借梅花的迟来而先放,比喻自己的遭遇和遭遇中人的遭遇一样,也受到命运的压抑,不能及时施展才华,因而愤然出仕,以求一逞抱负。

首句“岁晚才花花已迟”,点明题目中的“才”、“花”二字,说明诗人当时年老体衰,不能有所作为,就像迟开的梅花一样,已经错过了春天开放的时机。这两句是说,诗人自己的处境,正如那迟开的梅花,虽早生而晚开,不免要受到冷遇。

第二句“于春何意独先知”,诗人用梅花的“先知”来比喻自己,表明自己对于这种处境,并不是没有预感的。他之所以“先知”,是因为自己对世情有较深的体验。

第三、四句紧承前句而来,进一步写诗人的处境。诗人说,由于梅花的枝向北方而生,故不受寒冷之苦,因此可以早发而先放;而人则不同,如果其身向北,则必受寒霜之苦,故其才难展。“偏耐”一词,既表明了梅花的坚强不屈,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坎坷遭遇的不满之情。

诗人把视线转向了梅花,说看梅花时,人们往往只看到它的南枝,却忽略了北枝。这一句是说,人们只看到了梅花的表象,没有看到本质。其实,无论是南枝还是北枝,梅花都是一样耐寒、一样坚强。

整首诗通过对比梅花与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人通过对梅花特性的描写,巧妙地将自己的感情寓于其中,使这首诗既有形象性又有深刻的寓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