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无烽火,诗人入仕林。
定将咏物意,移作爱民心。
晤语初同调,分携便不禁。
卜邻曾有约,久后得相寻。

【解析】

“送赵主簿”是这首诗的标题,诗题点明了写作对象和作者。从内容看,本诗应为诗人送别友人而作,友人即将离去,故有“送别”之意。从内容看,本诗应为诗人送别友人而作,友人即将离去,故有“送行”之意。结合注释,“定将咏物意,移作爱民心”一句中“咏物”一词出现在注释中,表明这是一首以咏物言情的诗,即诗人借咏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由此可知,本诗是一首咏物言志的赠别诗。“送行”是诗歌的一种类型,诗人通过对所送之人的具体描写,表达了对对方的深情厚谊。据此可推知,本诗是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抒情诗。

“内地无烽火,诗人入仕林”,首二句交代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原因——因为友人要去外地做官。“内地无烽火”,说明战事已经平息,国泰民安;“诗人入仕林”,则说明这位友人要去的地方正是国家需要人才的地方,他将要在那里施展才华,报效国家。“诗人入仕林”一句中的“诗人”一词出现在注释中,表明这是一位文人墨客,即诗人,他将要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为人民谋利。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友人去向的缘由,又写出了诗人对他的祝愿。

“定将咏物意,移作爱民心”两句写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在官场上,一定要把对自然、对万物的感情寄托在咏物之作上,这样,才能让百姓了解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热情。“咏物”一词出现在注释中,这表明这是诗人送给友人的临别赠言。诗人希望友人在官场上要关注民间疾苦,关心民生,多吟咏一些表现大自然美好的东西,以此唤起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这四句诗既是对友人的劝导,也是对自己的期望,二者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

“晤语初同调,分携便不禁”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两人见面时话语投机,感情融洽;分手时不禁流下了眼泪,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四句诗既写出了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又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卜邻常有约,久后得相寻”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生活安排:我们约定以后再来找你,过一段时间,我们一定能找到彼此。这四句诗既是诗人给友人的承诺,也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期待。“卜邻常有约”,表明诗人与友人之间不仅有深厚的友谊,而且还有长久的约定;“久后得相寻”,则意味着诗人在未来的生活中一定会找到这位好友,与之共度时光。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抒情诗。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原因——因为友人要去外地做官;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祝愿;最后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全诗语言朴实,风格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也没有刻意雕琢的技巧,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与友人离别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友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