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天台去,闲寻倚杖藤。
路边应得句,禅坐似无能。
顶笠偏愁雪,山猿不畏僧。
傥逢清塞伴,休愿入传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和题目的要求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最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作具体的赏析。“雁荡天台去”,雁荡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山在浙江东部,两山相距不远,但风景各异;这里说雁荡、天台二山都去了,可见诗人的兴致之高。“闲寻倚杖藤”,意思是说,在这样美妙的地方,他可以无所事事地找些乐趣,如倚着藤蔓寻找什么。“路边应得句”,意思是说,他在路边可以找到一些佳句。“禅坐似无能”,意思是说他在禅房中坐着,好像是没有能力似的,即无精打采。从这几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这次云游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顶笠偏愁雪”,意思是说,戴着斗笠的僧人怕被飘舞的雪花打湿,所以担心帽檐上的雪会掉下来。“山猿不畏僧”,“山猿”是猴子,“不畏”是不怕。“傥逢清塞伴”,意思是说,倘使能遇上清幽的僧人陪伴,那真是太好了。“休愿入传灯”,意思是说,不要让我进入佛教的禅宗寺院去当一名传教者。从这几句可以看出,他并不想去佛寺传教,只想在山水间寻得自己的快乐。“译文”:从雁荡天台出发,悠闲地去寻找依靠拐杖支撑的藤蔓。路上如果能够找到一些好的句子就好了,坐在禅房里似乎没有什么精力,好像连一点精神都没有似的。头上的斗笠恐怕会被飘飞的雪花打湿了,山中的小猴子也不怕我们这些僧人。如果有幸遇到清幽的僧人做伴的话,那就最好不过了。千万不要让我去当一个佛教的传教者。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写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首联写诗人与友人相约到雁荡、天台游览,并准备在那里寻句吟诗,悠然自得,心情舒畅。第二联写诗人在路畔吟诵诗句,觉得颇有些得意,但又觉得自己像和尚一样无精打采。颈联写诗人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僧人,他头上的斗笠上沾满了雪花,而那顽皮的小猴子却一点也不怕他们。尾联写诗人希望那位僧人不要去做佛教传道的人,而是继续留在人间享受他的欢乐生活。这首诗通过诗人与友人的交往和相互之间的赠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